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模型组(M).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模型组开始造模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造模结束后24 h(M96)分别处死8只,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流式细胞仪).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各组随机选取1份回盲部近端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 =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对照组、M24、M48、M72和M96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08±0.15)、(1.38±0.42)、(1.46±0.69)、(1.58±0.30)分和(3.33±0.59)分,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9%、12.8%±6.3%、14.9%±5.5%、17.7%±5.5%和27.6%±9.9%.肠损伤程度与肠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853,P<0.01).结论 新生鼠肠细胞凋亡增加是NEC肠组织损伤起始事件;随时间延长,肠细胞凋亡增加程度进一步加重;肠细胞凋亡增加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表达,探讨新生期MS引起幼鼠内脏痛觉高敏的机制。【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压迫(colorectal distention,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为对照组并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为对照组,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刺激下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检测;A1B1组、A2B1组幼鼠CRD接受刺激后2h和A1B2组、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FLI)细胞灰度积分值半定量分析。【结果】CRD压力为0、15、30、45、60、75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分别为(14.20±1.57)、(26.25±2.93)、(33.84±4.73)、(42.87±5.36)、(47.02±4.86)、(43.16±6.16)μV,A2B1组分别为(13.23±1.47)、(14.62±1.95)、(23.31±5.95)、(33.27±6.70)、(40.90±3.23)、(43.79±8.89)μV;随CRD增加,A1B1、A2B1两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增加;CRD为15、30、45、60mmHg扩张压刺激下,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高于A2B1组(P0.01)。A1B1、A2B1、A1B2、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分别为88.21±7.28、98.38±6.67、111.32±12.11、127.31±1.78,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14.303、56.608,P0.01)。【结论】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脊髓初级中枢敏化,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能显著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且没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出生48 h的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模型组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 ℃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NEC模型;对照组与母鼠同笼,鼠乳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实验结束后24 h处死大鼠,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每组随机抽取2例回盲部近端小肠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模型组肠组织学改变与NEC时改变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部分形成凋亡小体.模型组和对照组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3.33±0.59)和(0.13±0.17);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0±10.6)%和(4.6±3.9)%;二者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肠细胞凋亡率与肠组织损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71,P<0.01).结论NEC时肠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肠细胞凋亡可能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在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患者心脏外科手术适应证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46例CHD合并重度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12±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导管检查和吸入伊洛前列索试验,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80±13)mm Hg(1 mill Hg=0.133 kPa),平均肺小动脉阻力指数(PVRI)(17±10)wood·m2.将吸入伊洛前列素试验肺血管阳性反应定义为在体循环压力不变或上升的情况下,PVRI下降≥20%,并作为选择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条件.药物试验阳性患者在心脏外科修补术后均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术后肺动脉压力、阻力以及心功能状况.结果 46例患者中,药物试验阳性29例(63.1%),吸药后PVRI由(15±6)wood·m2降至(9-4-4)wood·m2,肺循环体循环阻力比(Rp/Rs)由0.7±0.2降至0.4±0.2(P值均<0.05).药物试验反应阴性者17例(36.9%),吸药后PVRI由(21±10)wood·m2降至(19±9)wood·m2(P<0.05),Rp/Rs由1.0±0.5降至0.9±0.5(P>0.05).23例患者接受了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其中药物试验阳性组21例,术后mPAP降至(27±10)mm Hg.药物试验阴性组仅2例接受外科修补术,术后mPAP均>45 mm Hg.结论 吸入伊洛前列素试验阳性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和PVRI明显降低,可作为评价合并PH的CHD手术适应证的一种蕈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测量的适宜条件,为是否成功建立内脏痛觉高敏感幼鼠模型提供一种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8日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给予1次直结肠刺激(CI),连续7 d;对照组不给予CI。随后,在6周龄时用腹外斜肌放电方法测量结直肠在不同的扩张压力下的腹外斜肌放电幅度,以评估幼鼠的内脏痛觉敏感性。结果当结直肠扩张(CRD)为30,45 mmHg时,实验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边缘估计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控制组别等影响因素后,当CRD为60,75 mmHg时,雌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雄鼠(P<0.05)。结论 腹外斜肌放电证实在新生期进行持续的CI能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并且有性别差异。电生理评价方法达到定量检测,受较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能较客观反应动物内脏痛觉的致敏效应,特别适用于幼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研究在心导管检查中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儿童,吸入伊洛前列素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在CHD相关性PAH儿童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研究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的左向右分流型CHD合并重度PAH患儿,所有患儿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并采用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监测吸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该研究入选43例左向右分流型CHD合并重度PAH患儿,年龄(8.52±4.76)岁。吸入伊洛前列素后肺动脉平均压由(77.14±12.1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9.35±12.14)mmHg(P<0.05);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由1.80±1.26升至3.06±2.90(P<0.05);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下降约5 Wood unit.m2〔吸入前(14.51±8.46)Wood unit.m2,吸入后(9.58±7.43)Wood unit.m2,P<0.05),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变化〔吸入前(83.16±13.69)mmHg,吸入后(83.09±11.03)mmHg,P>0.05〕。以吸入伊洛前列素后PVRI较基础水平下降至少20%以上作为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标准。肺血管反应阳性患儿31例,占72%,阴性反应患儿(PVRI下降<20%)12例,占28%。结论:对左向右分流型CHD合并重度PAH儿童在心导管检查中吸入伊洛前列素可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变化,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用药。  相似文献   
7.
西地那非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3例年龄<18岁的CHD合并PAH的患者,口服西地那非每次0.25~1mg/kg,3次/d进行治疗。对比患者用药前后的6 min步行试验距离(6 MWT)、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肺循环与体循环平均压比率(Pp/Ps)及肺循环与体循环阻力比率(Rp/Rs)的变化。结果:13例服药患者平均随访(9.5±6.2)个月,6 MWT平均增加(47.36±15.7)m,P<0.05。其中11例分别行用药前后的心导管检查,检查结果示mPAP从(87.1±8.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82.2±3.7)mmHg,P=0.1;PVRI从(24.5±7.4)Wood units m2降至(20.3±5.4)Wood units m2,P<0.05;Pp/Ps从(0.99±0.09)降至(0.89±0.05),P<0.05;Rp/Rs从(0.91±0.25)降至(0.86±0.17),P=0.5。所有患者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结论:西地那非在CHD相关性PAH儿童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活动耐量,降低肺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构成,为本地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小儿急性腹泻提供病原依据。方法对2009年1-12月福州儿童医院消化专科收治的45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RV)抗原;抽取其中218例,再应用ELISA法检测RV抗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V)核酸。结果 459例患儿细菌感染35例(7.6%),真菌感染5例(1.1%),检出RV阳性117例(25.5%)。218例中RV阳性69例(31.7%),NV阳性61例(28.0%),上述二种病毒混合感染14例(6.4%)。两种病毒感染阳性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RV及N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RV、NV均有明显的季节特征,RV以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NV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原类型复杂多样,在临床诊治中应重视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新生SD大鼠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sPLA2)含量变化,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n=10)和对照组(n=10).对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自出生48 h后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对其进行100%氮气缺氧90 s和4℃冷刺激10 min处理,每天2次,连续处理3 d,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处理后24 h,将其空腹断头处死,同时处死对照组SD大鼠.对两组新生SD大鼠均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标本,分别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检测.当标本组织学评分≥2分时,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单位为:pg/mg prot).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对两组大鼠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 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等症状;对照组新生SD大鼠进食及排便正常,无腹泻及腹胀症状,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NEC模型组和对照组肠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s)分别为:3.300±0.850和0.450±0.400;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pg/mg prot)分别为1.752±0.483和0.669 ±0.180.两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PLA2=0.834,P=0.000).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100%(10/10),对照组无一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 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关键介质,持续过度表达分泌型磷脂酶A2介导,可致黏膜损伤和肠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 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未MS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未MS,且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下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痛阈测定;A1B1组、A2B1组幼鼠在CRD刺激后2h和A1B2组、A28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ELI)细胞数半定量分析.结果 CRD压力为20、40、60、80 mm Hg时,A1B1组AWR评分分别为(2.2±0.7)、(3.2±0.6)、(3.8±0.4)、(4.0±0.0)分,A2B1组分别为(1.0±0.8)、(2.5 ±0.3)、(3.3±0.3)、(3.9±0.2)分;CRD为20、40、60 mm Hg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B1组和A2B1组痛阈值分别为(17.9±8.9)mm Hg、(33.5±1.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1B1组、A2B1组、A1 B2组和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分别为(18.3±3.4)、(11.4 ±1.1)、(14.3±1.3)和(9.1±0.4)个,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 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和痛阁下降,脊髓初级中枢对内脏痛觉敏感化,接受伤害性CRD后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