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和比较右丙亚胺联合CHOP(D-CHOP)方案与单用CHOP方案治疗老年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入组40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随机分入D-CHOP方案组与CHOP方案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CHOP组和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相似(55%vs50%,P=0.752),而两组总体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0%VS65%,P=0.736)。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指标两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D-CHOP组患者心肌受损指标肌钙蛋白I和心脏超声的心肌活动指数(Tei指数)低于CHOP组(0.10vs0.13,P=0.021:0.45vs0.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vs30%,P=0.723)。结论D-CHOP方案是治疗老年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案之一,其中右丙亚胺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能有效减轻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12家三甲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108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阴性(G-)菌67株,占62.04%;革兰阳性(G+)菌41株,占37.96%。G-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34.26%(37株);G+菌中葡萄球菌属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24.07%(26株)。所有致病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分布最多,共60株,占所有标本的55.5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9株(17.59%)、导管12株(11.11%)、血液10株(9.26%)、其他标本7株(6.48%)。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的菌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伤口标本则为产酸克雷伯杆菌,导管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而血液标本则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及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均不同程度耐药,但对磷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度可达92.9%~100%。G-菌对部分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之外,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均较敏感。结论 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分布较为广泛,多药耐药情况严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仍可作为G+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可作为G-菌感染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咽淋巴环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Ann Arbor分期Ⅰa期占35.6%,Ⅰb期占8.9%,Ⅱa期占29.7%,Ⅱb期占6.9%,Ⅲa期占10.9%,Ⅲb期占5.0%,Ⅳa期占3.0%;B细胞来源NHL发病率为69.3%,T细胞来源NHL发病率为30.7%。全组病例1、3、5年年生存率分别为88.1%、75.3%、70.3%;B细胞来源为85.9%、74.7%、71.8%,T细胞来源分别为93.3%、76.7%、66.7%;Ⅰ、Ⅱ、Ⅲ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0%、44%和0%。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一般状况评分、分期、B症状、肿瘤数目、首次治疗疗效、肿瘤大小、LDH、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均为咽淋巴环淋巴瘤生存期的预后相关因素(均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IPI、首次治疗疗效是咽淋巴环淋巴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PI、首次治疗疗效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咽淋巴环NHL应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分离获得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采用常规方法对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时获得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培养,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3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4株,革兰阳性菌91株,真菌17株.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血液内科住院老年肿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建议使用以抗革兰阴性菌为主、同时兼顾抗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Ann Arbor分期,Ⅰa期为22例(44.90%),Ⅰb期为6例(12.24%),Ⅱa期为14例(28.57%),Ⅱb期为2例(4.08%),Ⅲa期为3例(6.12%),Ⅲb期为1例(2.04%),Ⅳa期为1例(2.04%)。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40例,占81.63%,T细胞来源9例,占18.37%。全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4%、81.63%、73.47%。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肿瘤数目、首次治疗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均为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IPI是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较好,IPI是重要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成功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缓解率、缓解深度和无病生存率较以往显著提高,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MM患者属于复发/难治性病例。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拟似物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可以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成为MM治疗的新途径。该研究进一步探究As2O3单独和联合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4-chlorophenylthio) adenosine 3’, 5’-cyclic monophosphate,8-CPT-cAMP]对MM细胞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As2O3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处理MM细胞系U266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其增殖,应用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进一步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U266细胞经As2O3和8-CPT-cAMP单独或联合处理72和120 h后,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8.01±0.13)%和(28.01±0.14)%,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As2O3组为(11.35±0.01)%和(16.01±0.14)%,8-CPTcAMP组为(12.26±0.30)%和(15.43±0.23)%,P均<0.05];但两药联合处理U266细胞的CI值均大于1。联合用药组72和120 h后U266细胞凋亡率分别达到(22.26±0.13)%和(31.03±0.14)%,显著高于单药组[As2O3组为(10.06±0.01)%和(12.35±0.14)%,8-CPT-cAMP组为(13.26±0.30)%和(18.76±0.23)%,P均<0.05]。同时联合用药组U266细胞内caspase-3蛋白剪切活化和Bcl-2表达下降。结论:As2O3联合8-CPT-cAMP对MM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强于单药,但无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发热早期感染性标志物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预测化学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感染风险及其转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热原因及其临床转归分为6个亚组,系统分析和比较不同亚组患者发热初期(48 h内)血清PCT和CRP水平。结果:微生物学依据感染(MDI)发热组和临床依据感染(CDI)发热组患者早期血清PCT水平[分别为(6.07±2.47)μg/L和(0.98±0.63)μg/L]明显高于不明原因发热(FOU)组[(0.39±0.20)μg/L,P=0.02和P=0.03]。MDI发热组患者早期血清CRP浓度达到(52.47±9.62)mg/L,显著高于CDI和FOU组患者[分别为(30.91±8.72)mg/L和(23.49±5.32)mg/L,P=0.04和P=0.02],但CDI和FOU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18)。难治/治疗无效组患者早期血清PCT和CRP水平[分别为(12.14±6.42)μg/L和(50.83±8.11)mg/L]均高于初始治疗有效组[分别为(0.23±0.06)μg/L和(23.73±4.66)mg/L,均P=0.01]和调整治疗有效组[分别为(2.09±0.65)μg/L和(43.83±15.05)mg/L,P=0.01和P=0.20]。结论:发热早期血清PCT和CRP可作为判断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热原因以及预测其转归预后的临床指标。PCT在判断发热原因方面有更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化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出现较为严重的骨髓造血抑制现象,患者由于外周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虽然输注血小板可暂时缓解血小板减少,但这种作用仅是暂时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感染、输血反应、抗体产生等,输血相关性病毒或细菌感染成为患者最大的危险。白介素-11(IL-11)1990年首次被研究人员克隆,并初步证实其对血小板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