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伤口不愈合,椎管内感染,甚至颅内感染,后果严重。笔者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处理脊柱外科手术后脑脊液漏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高寒缺氧环境对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海拔地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并选取同时期来自平原地区的其他特征(年龄、性别、侧凸角、后凸角)相似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作配对研究。收集并分析62例患者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术前肺功能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心脏彩超结果中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房内径(left atrial internal diameter,LAID)、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LVID)、右房内径(right atrial internal diameter,RAID)以及肺功能检查中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率(FEV1/FVC%)大小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的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RVI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实测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的心肺功能总体上无明显差异,在进行术前评估、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上,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相比并无特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8岁。损伤节段:C35例,C414例,C,12例,C67例,C74例。伤后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1例,C级13例,D级9例,E级5例。28例行前路伤椎次全切减压,14例行椎问盘切除减压。根据FrankeⅠ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节段高度以及前凸角度;通过三维CT评估支撑体位置、外形以及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3-5.2年,平均4.1年。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1例,D级8例,E级18例,较术前明显改善(Z=-4.845,P〈0.001)。术后3d及朱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6±1.8和1.3±1.0,均较术前改善(P〈0.05)。无支撑体脱出、塌陷、破裂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2.4%)支撑体轻微移位(〈2mm),总体植骨融合率为97.6%(40/41)。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体下沉距离平均为(1.5±1.1)mm,下沉率(下沉距离〉3m)为4.8%。结论:n-HA/PA66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支撑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5.
聚乳酸螺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自制PDLLA螺钉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用自制粘均分子量达 43× 10 4 的PDLLA螺钉内固定治疗 8只犬股骨外髁骨折 ,并以金属螺钉固定为对照。动物术后 2、4、8、12周处死 ,观察骨组织愈合影响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表现。光镜示两组骨折 2周时形成大量纤维性骨痂 ,12周时都已顺利愈合 ,实验组成骨过程明显较对照组缓慢 ,但成骨活动正常。扫描电镜示两组胶原纤维都排列规则 ,12周时顺利钙化成骨 ,实验组 12周时见大小不等 ,高电子密度颗粒。因而临床上应当适用于血供丰富部位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Moss Miami系统经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65岁(平均40岁)。其中退变性14例、峡部裂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1例;Ⅰ度滑脱15例,Ⅱ度滑脱5例。滑脱部位:L4滑脱14例,L5滑脱6例,采用全麻俯卧位下经下腰部正中小切口(5cm),经双侧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放置Moss Miami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和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在C臂X光机监视,经骶棘间隙放置Moss Miami固定系统简单易行,切口较小、显露好、出血少,对骶棘肌等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轻,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术后经6月随访表明:本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缓解,X线片显示滑脱复位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械无松动及断裂。结论:在C臂X光机监视下,采用Moss Miami经骶棘肌肌间隙入路在APERTURE工具的引导下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切口小、肌肉软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固定器械放置简单易行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4·20”芦山地震收治的脊柱骨折伤员伤情及临床特点,总结救治经验,为地震灾害伤员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脊柱骨折伤员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群分布、致伤机制、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脊髓损伤程度、多发伤及诊治情况的有关数据. 结果 本次收治的地震伤员中,中青年(17~ 50岁)共50例,占收治脊柱骨折伤员比例为79%,其中男伤员(33例,52%)多于女伤员(17例,27%).高处坠落伤(32例,51%)及摔伤(16例,25%)为主要致伤原因.脊柱骨折多发于胸腰椎(T11~L2,41例,65%),主要骨折类型为爆裂骨折(26例,41%)和压缩骨折(16例,25%).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7例,D级8例,E级44例.脊柱骨折手术治疗36例.随访(34.0 ±2.6)d,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1例,C级6例,D级5例,E级49例. 结论 与汶川地震伤员比较,芦山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伤情特点是男性中青年多、以高处坠落伤为主、累及胸腰椎和爆裂骨折多、神经损伤较轻、多发伤较少,通过积极治疗,可早期有效地完成对地震脊柱骨折伤员的抢救,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寻找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材料,选用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每只作L3、L5椎板切除,形成两个大小1cm×0.5cm的缺损,一个缺损无任何覆盖,作空白对照;另一个缺损分别在硬膜外覆盖几丁糖、聚乳酸(PLA)膜及明胶海绵,即为几丁糖组、PLA膜组及明胶海绵组。术后2,4,6,8及10周处死动物,通过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瘢痕生长及硬膜外粘连情况。结果表明,几丁糖组和PLA膜组硬膜外均光滑、无增厚,硬膜外腔隙未见纤维组织增生或粘连;几丁糖具有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和促进表皮细胞生长的作用,切口愈合快。而各组空白对照和明胶海绵组硬膜外纤维组织增生或粘连明显,硬膜外腔隙基本消失。认为,可生物降解吸收的几丁糖、PLA膜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枕颌牵引后前路撑开植骨融合治疗小儿鹅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分析。方法本组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为7~13岁。术前颈椎矢状位后凸角35°~68°,平均42.5°;采用枕颌带过伸位牵引4~6周、矫正度〉50%后行经颈椎前路多椎间盘切除与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术后继续牵引6周待植骨块相对稳定戴头颈胸支具下床活动。结果经牵引3—4周后颈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25°~35°,平均27.3°,矫正率35.8%,神经症状明显改善;颈椎前路撑开融合术后为17°~25°,平均19.4°,矫正率54.4%,无神经损伤加重。近期随访患者前路植骨已融合,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此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满意的矫形效果;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