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证王某,女性,54岁,因心慌、气短及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伴下肢浮肿,不能平卧2周入院。查体:患体型瘦长,身高172cm,蜘蛛指(趾),掌骨指数8.46(正常≤8.4)。双眼视物模糊,晶体周边点状浑浊,玻璃体浑浊。血压18.67/10kPa,心尖搏动在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外0.8cm处。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S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1]。因此,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择了30例UAP患者,给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同时与硝酸甘油治疗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住院UAP患者60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UPA诊断与分型标准。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2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恶化型心绞痛22例;自发型心绞痛14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9例。剔除外伤和出血性疾病史,以及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对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应用IVUS观察冠脉罪犯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偏心指数(EI),并观察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34 /49) , 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内膜破裂和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11.26±3.92) mm2 vs (9.43±3.98)mm2],斑块负荷[(65.67±11.74)% vs(57.34±11.18)%],偏心指数(0.33±0.22 vs 0.59±0.24)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结论 在ACS组不稳定斑块及内膜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62例)和重度狭窄组(16例),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 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延迟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 3例初次 Q波型 AMI患者 ,于发病 2~ 3周内分别进行 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计算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及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PT-CA术 6个月后所有患者重复进行左心室造影及重复以上指标的测量。结果 :在 PTCA术 6个月后 ,本组病例表现出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PTCA前后 L VEF(5 8± 11) % vs(5 1± 10 ) % ,P<0 .0 1;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 (14± 6 ) % vs(12± 6 ) % ,P<0 .0 5。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 (8± 4 )分 vs(10± 4 )分 ,P<0 .0 1。结论 :Q波型 AMI患者接受延迟的 PTCA再血管化治疗能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的干扰素(IFN)-γ影响及对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心肌测定AngⅡ,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心肌IFN-γ的表达,并进行心肌病理染色,计算无复流面积。结果对照组及培哚普利组复流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区心肌组织(P〈0.01),且无复流区AngⅡ含量高于复流区(P〈0.01,培哚普利组P〈0.05),培哚普利组心肌Ang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流区P〈0.01,无复流区P〈0.05);对照组及培哚普利组复流区、无复流区心肌IFN-γ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区(P均〈0.01),且无复流区IFN-γ表达高于复流区(P均〈0.01),培哚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IFN-γ在复流区和无复流区表达明显减弱(P均〈0.01)。培哚普利组与对照组相比,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58%±2.35%vs 37.15%±2.56%,P〉0.05),ANR显著降低(47.36%±4.19%vs 76.54%±4.52%,P〈0.01)。结论兔AMI再灌注后局部心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明显激活,AngⅡ生成及释放增加,其增强与IFN-γ升高有关。培哚普利通过抑制IFN-γ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AngⅡ生成及释放增加,从而起到防治无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以接受可降解与非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体现随机对照原则;试验组为接受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为接受非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患者.结果 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6 776人,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RR1.02,95%CI0.74~1.40,P=0.91]、心肌梗死[RR 1.17,95% CI0.92~1.49,P=0.19]或死亡(RR 0.91,95% CI 0.69 ~1.19,P=0.47)事件发生率,不增加靶病变血运重建(RR0.91,95% CI0.74~1.10,P=0.32)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0.97,95% CI0.63~1.49,P =0.87).结论 与非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相比,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有效,可能成为非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的有效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联合治疗组及假手术组.联合治疗组:阿魏酸钠20 mg?kg-1,由冠脉结扎前5 min持续滴注6 h;阿托伐他汀10 mg?kg-1,术前2 h灌胃1次.各组于AMI前5 min、AMI后4 h和再灌注后2 h取血,分别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并行心肌无复流及梗死范围的病理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能使AMI再灌注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能使缺血再灌注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具有内皮保护作用;可有效防治无复流,减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方法 比较 2 8例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与 170例非ST段压低型AMI(对照组 )的临床特点。结果 ST段压低组年龄大 [(6 7.8± 6 .2 )岁 (P <0 .0 5 ) ],有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者较多 (P <0 .0 1) ,急性左心衰发生率高 (P <0 .0 5 ) ,心房纤颤发生率高 (P <0 .0 5 ) ,住院死亡率高 (P <0 .0 5 )。结论 ST段压低型AMI较非ST段压低型AMI患者年龄大 ,并发症发生率高 ,有OMI病史者多 ,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