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320例,按照其治疗效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腹水、肝性脑病、肌酐、血氨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负相关,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正相关。结论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阶段表面抗原定量(HBs Ag)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1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V感染不同阶段将其分为IT(免疫耐受期)组40例,IC(免疫清除期)组42例,LR(低复制期)组50例,ENH(再活动期)组32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表面抗原定量水平,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患者HBV DNA水平,比较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结果 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HBs Ag抗原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免疫耐受阶段表面抗原水平最高,对照组为45 766.81IU/m L,观察组为41 183.19 IU/m L,且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HBs Ag水平明显高于接受治疗的观察组(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HBs Ag定量水平与HBV DNA呈明显相关性(r=0.57,P0.05)。结论在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HBs Ag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免疫耐受期最高,但患者血清HBs Ag水平仅与早期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时乙型感染病毒的复制相关,主要发生于免疫清除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主要针对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定量的关系进行深度的探究和分析,明确免疫清除期时患者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数值与HBVDNA定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210例,选取同期免疫耐受期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同时对这两组患者进行HBV表面抗原定量和HBV-DNA定量检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三种检验的方法,并分析其定量的数值关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清除期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高低能正确快速的反映出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与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本关系有助于HBV感染者的病情的观察与治疗指导,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病原学特征、病变基础、年龄、性别、抗病毒治疗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原学特征、病变基础、年龄、性别、抗病毒治疗与病死率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种不同病原学患者的病死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发病年龄患者的病死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者与未抗病毒治疗病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乙肝病毒呈复制状态、病变呈肝硬化基础、男性、年龄较大、未应用抗病毒治疗者其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 0.1g/d 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表面抗原(HBsAg)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为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诊断为乙型肝炎的患者180例,同时进行HBsAg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BsAg浓度在20~200 ng/mL时,HBV-DNA的阳性率上升较明显,表明在该时期体内有大量乙肝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并可能对机体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随着HBsAg含量的升高,HBV-DNA阳性率也随着不断增高。结论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联合检测HBsAg和HBV-DNA有助于乙肝患者的病情观察、用药、评估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免疫调节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ALT恢复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周以及第24周时,治疗组ALT转阴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24周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Be Ag恢复情况与HBV-DNA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12周,HBe Ag恢复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以及治疗结束时,HBe Ag转阴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病毒药物临床起效较快,药物用作较明显,同时对于HBV的抑制效果较干扰素治疗更为明显和有效。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不断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一种针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严重性评估的新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解读.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39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住院患者,其中存活203例,死亡196例.对所有患者同时用新评分系统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进行评分(存活组于疾病极期评分,死亡组于临终前评分).绘制两个评分系统的存活率和病死率分布图,并以此对两个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解读.结果 采用MELD进行评分,评分在15~ 26分的143例患者病死率为11.89% (17/143),评分在27~48分的218例患者病死率为64.68% (141/218),评分在49 ~ 69分的38例患者病死率为100% (38/38),不存在100%存活的分数段.采用新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在2~8分的127例患者生存率为99.2% (126/127),其中,2,3,4,5,6和8六个评分的生存率为100%;评分在9~17分的患者病死率自4.2% (1/24)逐渐上升,18分及以上患者的病死率为100% (82/82).结论 新评分系统的敏感性优于MELD系统,评价指标客观,计算简单,可用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严重程度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UAP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早期严重并发症,本文旨在探讨脂微球携载前列腺素E1(Lipo-PGE1)对UAP介入治疗后早期血浆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收治的UAP患者共39例,均行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21例为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6—78岁,平均63±6岁;合并高血压病17例,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