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血清角蛋白18及其裂解片段在肝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但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和探讨了循环血角蛋白18裂解片段M30及M65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采集212例接受PEG-IFN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L28B基因的3个SNP位点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的多态性。应答定义为:PEG-IFN治疗48周,患者HBV DNA<200 IU/mL、HBeAg血清学转换及ALT复常。结果应答患者为74例,无应答者138例,应答率为34.9%。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C型117例,B型95例)。rs12980275基因型AA和N-AA(AG/GG)的比例分别为77.8%和22.2%;rs12979860基因型CC和N-CC(CT/TT)的比例分别为78.3%和21.7%;rs8099917基因型TT和N-TT(TG/GG)的比例分别为79.2%和20.8%。这3个SNP位点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中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基因型、基线HBV 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rs12980275基因型AA、N-AA的有效率分别为38.8%、21.3%(OR 2.70,95%CI1.21~6.01;P=0.015);rs12979860基因型CC、N-CC的有效率分别为38.6%、21.7%(OR 2.56,95%CI 1.15~5.67;P=0.021);rs8099917基因型TT、N-TT的有效率分别为38.7%、20.5%(OR 2.80,95%CI 1.23~6.39;P=0.015)。此外,还发现了一个由rs12980275和rs12979860组成的单体域,其中单体型A-C与干扰素高应答率显著相关(OR2.53,95%CI 1.20~5.34;P=0.015)。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柯慧  王晖 《肝脏》2021,26(3):230-232
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是肝脏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7100万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每年死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人数不少于40万[1].自HCV发现以来,关于其病毒学、免疫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 )的研发和临床应用革新了CHC的治疗策略,持续病毒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12例接受PEG-IFN单药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PS-1基因的10个Tag-SNP位点多态性。运用卡方检验对2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SNP位点、单体型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 212例患者中,应答率为34.9%(74例),其中HBV基因C型117例,B型95例。研究发现有4个SNP位点(rs2326369、rs2464、rs6515831、rs16989000)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基因型、家族史、基线HBV 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3个SNP位点(rs2326369、rs6515831、rs2464)与PEG-IFN应答独立相关。其中(1)rs2326369 CC型与NR相关(OR=0.51,95%CI:0.28~0.92,P=0.026);(2)rs6515831 TT型与R相关(OR=2.08,95%CI:1.12~3.86,P=0.020);(3)rs2464 CC型与R相关(OR=2.33,95%CI:1.24~4.37,P=0.009)。此外,还发现了2个单体域(block),block1:rs16989000-rs6515831;block2:rs7272495-rs16989022-rs2464。多因素分析发现Block2中的单体型AAC型与R显著相关(OR=2.05,95%CI:1.09~3.87,P=0.026)。结论 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对于接受PEG-IFN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IPS-1基因型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恩替卡韦(ETV)对核苷(酸)类药物初治和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感染科门诊随访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肝功能、HBV DNA定量、HBsAg定量、HBeAg阴转、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87例患者中,32例(37%)为恩替卡韦初治患者,55例(63%)为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经治换用恩替卡韦的患者。恩替卡韦初治组,阿德福韦酯经治组和拉米夫定经治组,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32/32),97%(30/31)和62%(13/21);7年累计耐药率分别为3%(1/32),3%(1/31)和38%(8/21);7年累计HBeAg阴转率为47%(9/19),45%(13/29)和20%(3/15);其中阿德福韦酯经治组有两例患者达到HBsAg清除。在所有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更高(P=0.012),7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1%(21/23)和89%(57/64)。在恩替卡韦初治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同样比HBeAg阳性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P=0.001),累计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00%(13/13)和100%(19/19)。3组病毒学应答率比较,恩替卡韦初治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和拉米夫定经治患者(P0.001)。结论恩替卡韦初治患者长期疗效佳,耐药低,安全性好,阿德福韦酯经治患者序贯恩替卡韦仍能取得较好的长期疗效,但是对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来说,选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存在较高的耐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予以集落刺激因子对症治疗,5年长期随访并观察其转归。评估疗效、复发率,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检测肝脏硬度值(Stiffness值),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和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SVR)组的临床事件(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或者死亡)发生。结果54例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了PR治疗,获得SVR的患者有35例。15例患者在第1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9例、8例、2例、1例患者分别在第2、3、4、5次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仅有1例患者在获得SVR6周后出现复发。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的肝硬度值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SVR组治疗后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结束治疗后的长期随访发现,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并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NSVR组患者的肝硬度值没有改善。在平均为60个月的随访中,NSVR组新增3例肝癌患者,SVR组则无人发生。两组临床事件发生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水:P=0.0168,RR=0.2353(95%CI 0.039~1.422),HCC:P=0.0391,RR=0.0000]。结论对于基因1型慢性丙肝代偿期肝硬化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能有效抑制病毒,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既往治疗失败患者,多次治疗及延长疗程能提高SVR率。获得SVR后的复发率低,能减少肝癌等临床事件的发生,缓解肝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介导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140例受试者并采集血清,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以及健康对照(HC)20例。检测血清RIPK3水平的表达,并与ALT、AST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的肝病患者血清RIPK3水平(447.41±1089.425)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2±2.78)pg/mL,P0.0001],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RIPK3水平呈递增趋势,其中以HBV-ACLF组(1195.31±1622.95)pg/mL最高。所有肝病患者血清中RIPK3水平与ALT(r=0.5804,P0.0001)、AST(r=0.8114,P0.0001)、总胆红素(r=0.5388,P0.0001)、PT(r=0.5690,P0.0001)和INR(r=0.5724,P0.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RIPK3介导的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R检测HBV感染和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转染后IFN-βmRNA表达水平,探讨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细胞干扰素应答的机制。结果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转染HepG2.2.15细胞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451.77比712.53,498.71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转染组(分别为5.33比0.98和3.59比0.98,P<0.01);rs7269320SNP基因型过表达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290.63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0.74比0.98)。另外,rs17859295基因型分别转染HepG2和HepG2.2.15细胞后,后者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前者(5.33比2.25,P<0.01)。结论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尤其rs17857295SNP基因型,清除病毒的能力可能强于野生型的感染者;而IPS-1野生型和rs7269320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可能更易形成病毒感染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9.
刘柯慧  李凤棣  王晖 《肝脏》2013,(10):710-714
在慢性肝脏疾病中,凋亡是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t8,CK18,KRT18)是肝脏内主要的中间丝蛋白,并且多项研究表明,外周血中凋亡蛋白酶分解后的CK18片段的含量与肝细胞的凋亡水平相关,提示CK18片段可以作为无创诊断慢性肝脏疾病或者慢性肝脏疾病分期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综述了CK18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在慢性肝脏疾病中关于CK18及其分解片段的临床研究,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在诊断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418例,分为无肝细胞脂肪变性组(207例)和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211例),2组同期行FibroScan等检测,将FibroScan测定值与Ishak评分进行比对,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使用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从可能影响FibroScan检测结果的多种因素中筛选出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分别对2组内相同肝脏纤维化分期患者的肝硬度值(Stiffness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tiffness值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无肝细胞脂肪变性组,rs=0.650 35,P0.000 1;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组,rs=0.637 93,P0.000 1。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显示,无脂肪变性CHB组,AST、ALT、Alb、TBil、血小板(PLT)对Stiffness值有影响;合并脂肪变性CHB组,影响Stiffness值的因素有PLT、AST、年龄、Alb、体重指数。结论 FibroScan在评估CHB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