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矫正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 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内翻的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B组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两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行睑缘评分、睑板腺挤压试验、睑板腺分泌功能试验、脂质分泌情况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症状及体征评分等,并作对比。结果 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除B组干涩症状外,其余A、B两组眼部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1个月时干涩、疼痛、异物感、灼烧感和流泪症状缓解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B组睑脂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较A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睑板腺相关指标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部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伴下睑内翻患者,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优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功能裂隙灯活体显微镜(FSLB)探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结膜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方法 采用FSLB 对18 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结膜微血管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并将其分为两组,右眼为A 组,左眼 为B 组。球结膜经数字相机进行较高清晰度的视野成像后,形成非侵入性球结膜微循环血流灌注图(nMPMs), 同时以60 帧/s 高成像速率和×210 高放大率对血流动力学成像。应用定制软件,进一步对结膜nMPMs 进行分形 分析,进行血管密度及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与A 组比较,B 组结膜的微血管各方位密度、长度、直径、微动脉 及微静脉血流速度均无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上、下侧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流速度< 鼻、 颞侧微动及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内结膜的各方位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膜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由大到小排列为:颞侧/ 鼻侧> 下方> 上方。结论 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能用于检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球结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羊膜泪道支架对雄兔干眼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36只健康雄兔,剪除第三眼睑并抗感染处理,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制作去势雄兔模型,其中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为干眼模型组,C组为泪道羊膜预防组,并在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前、植入后2周、4周及6周行角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Schirmer I试验、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三组不同时间点间的泪液分泌量及FL有明显改变(F =7.126,P=0.009;F=9.658,P=0.016),三组间泪液分泌量及FL有明显改变(F=12.582,P=0.005;F=13.187,P=0.013),三组的泪液分泌量及FL变化趋势也有明显改变(F=8.531,P=0.007;F=10.652,P=0.019).A、B、C三组植入后6周上皮基底细胞分别(3811±414)个细胞、(3820±314)个细胞、(2789±353)个细胞,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266±28)个细胞、(266±29)个细胞、(67±13)个细胞;A、B、C三组植入后6周上皮基底细胞(F=13.442,P=0.012)和炎症细胞密度(F=9.231,P=O.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道上皮K16染色均为阴性,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后各时间点A、B、C三组兔泪小管组织中α-SMA表达无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81,P=0.002).结论 植入羊膜泪道支架对雄兔干眼症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功能裂隙灯生物显微镜(functional slit lamp biomicroscopy,FSLB)对正常成人结膜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南昌大学医学院和中山眼科中心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男8人,女8人;年龄21~ 25岁.应用FSLB并使用软件程序(BenoitTM,TruSoft Inc,St.Petersburg,FL,USA)对受试者结膜微血管密度、微血管长度、微血管直径、微动脉血流速度、微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各指标特征.结果 受试者右眼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微动脉血流速度、微静脉血流速度上方和下方、鼻侧和颞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受试者右眼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上方、下方均较鼻侧、颞侧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受试者微动脉血流速度、微静脉血流速度右眼上方、下方均较鼻侧、颞侧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以及总眼数的情况和右眼相一致.结论 利用FSLB可以较为清晰地获得正常成人结膜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西酞普兰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36 只BABL/c 雄性小鼠随 机分为A、B、C 3 组,A 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 组:生理盐水组,以10 mg/k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C 组:西酞普兰组,以10 mg/kg 腹腔注射西酞普兰。分别在实验第1、4 和7 天时行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 破裂时间(BUT)检测,同时于实验第7 天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取眼球做扫描电镜及HE 染色观察角膜 上皮损伤情况。结果 ① 3 组不同时间点的SIT、BUT、FL 有差异(F =9.749、10.427 和6.752,P =0.008、0.019 和0.032);② 3 组的SIT、BUT、FL 有差异(F =11.234、14.842 和5.337,P =0.002、0.012 和0.029);③ 3 组的 SIT、BUT、FL 变化趋势有差异(F =16.438、11.753 和16.431,P =0.000、0.001 和0.002)。干预后第7 天,3 组 上皮空泡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749,P =0.013)。3 组微绒毛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17, P =0.092)。结论 西酞普兰会损伤小鼠泪膜功能的稳定性,但对角膜上皮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门诊体检者,无眼部相关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眼表疾病指数、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结果。结果 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的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泪河高度降低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左眼的干眼症状眼数、眼表疾病指数和泪膜四项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泪液中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及溶菌酶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泪液蛋白改变与右眼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可见角膜上皮基底细胞部分膨胀、变形,有光亮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前基质细胞增多,形态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出现弯曲且数量增多;角膜基质内神经丛出现弯曲。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左右眼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增大,分支增多且曲率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红斑痤疮患者眼表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和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升高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埃罗替尼对其的影响。

方法:随机均分20只小鼠为埃罗替尼组和PBS组,制备埃罗替尼滴眼液,分别应用埃罗替尼滴眼液和PBS,于每日8:00、12:00、16:00和20:00对2组小鼠点眼。在点眼前、点眼后1、2、3wk应用OCTA测量角膜17个区域的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

结果:点眼前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 点眼后第2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17个区域中M、T5、IT5、I5、IN5、N5、T6、IT6、I6、IN6、N6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第3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17个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 埃罗替尼组和PBS组经处理2、3wk后,各组间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相比有差异(均P<0.05); 通过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变化趋势分析,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利用OCTA可以发现埃罗替尼具有使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增厚的作用,且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分析健康受试者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方法 利用OCTA分析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0~30岁的健康受试者,使用AngioVue OCTA系统的视网膜成像模式,并采用SSADA算法进行成像,测量角膜中央9 mm直径范围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不同性别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性.结果 男女两组受检者角膜中央总厚度分别为(559.92±33.26) μm、(540.06±31.63)μm,角膜上皮总厚度分别为(57.78±4.88) μm、(56.88±4.57) μm,男性角膜中央总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2.10,均为P<0.05).男性各环角膜总厚度均在S5、S7、SN9处最厚,与女性相比,只有在S5、S7处差异显著(t=2.93、2.83,均为P<0.05),女性各环在S5、SN7、SN9处最厚,与男性相比只在S5处差异显著;男性受检者角膜在IT处最薄,与相同区域的女性受检者相比只有在IT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女性受检者角膜在T5、IT7、T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男性受检者相比只在T5、T9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3、2.20,均为P<0.05);在ST处男女角膜厚度差异显著(t=3.11、2.79、2.33,均为P<0.05);男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I7、I9处最厚,在S5、S7、S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女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女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T7、N9处最厚,在SN5、S7、S9处最薄;除M2、SN5外,角膜上皮在男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中央上皮占角膜总厚度的百分率最大,并且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结论 OCTA能够用于测量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应用,探究苯扎溴铵和西酞普兰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用PBS眼液滴眼;C组用苯扎溴铵眼液滴眼;D组腹腔注射西酞普兰混悬液;E组苯扎溴铵眼液滴眼联合腹腔注射西酞普兰混悬液。在注射(滴眼)后2周,利用OCTA进行角膜分区,分别测量5组小鼠角膜各区域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并计算平均值。结果 A组角膜上皮及角膜全层厚度分别为(66±7)μm、(141±11)μm,B、D两组角膜上皮均为(66±8)μm,角膜全层厚度均为(140±12)μm,C组分别为(73±10)μm、(141±14)μm,E组分别为(76±12)μm、(141±15)μm。注射(滴眼)后2周,与注射(滴眼)前相比,A组、B组及D组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略有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C组和E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滴眼)后2周,E组较C组相比,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增厚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注射后与注射前相比,C组和E组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相比,C组和E组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测量发现,单独使用西酞普兰对角膜厚度无明显影响,苯扎溴铵可使角膜上皮及角膜全层厚度增厚,且西酞普兰对其增厚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技术测量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角膜上皮各分区厚度的效果。方法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和正常女性各12例应用OCTA采用分频辐去相关血管造影(SSADA)算法对角膜情况进行成像。获得每只眼睛所需图像后,按照17分区和25分区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测量和平均分析,测量其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结果干眼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大值为(689.78±58.94)μm,最小值(557.43±44.64)μm;正常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大值为(655.67±59.16)μm,最小值(530.48±39.32)μm。干眼组角膜上皮厚度最大值为(65.21±6.11)μm,最小值为(56.45±4.66)μm;正常组角膜上皮厚度最大值为(59.87±3.85)μm,最小值为(52.12±5.92)μm。17分区和25分区图像中,干眼组在全部分区角膜上皮厚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干眼组在上侧(S)、鼻下侧(IN)、下侧(I)、颞下侧(IT)、颞侧(T)、颞上侧(ST)6个区域的内、中、外环角膜总厚度均显著厚于正常组(P<0.05)。结论利用OCTA可以对更年期女性干眼症患者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