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l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 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d及42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d:(1.57&;#177;0.3),(1.48&;#177;0.2).(0.38&;#177;0.1)mg/L.P〈0.05:42d:(1.49&;#177;0.21.(2.81&;#177;0.9),(0.37&;#17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d高于21d(P〈0.01)。②喂养42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177;7.55),(12.35&;#177;2.02),0个/mm^2,P〈0.051。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177;3.58).(1.81&;#177;0.61)%,0;斑块周径:(25.71&;#177;1.97).(6.05&;#177;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177;0.007).(0.06&;#177;0.002),0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 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斑块内血管生成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阴性对照组,仅给普通饲料喂养,B、C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周,A组及B组肌注白蛋白(2μg/kg)(0d),C组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2μg/kg),继续以前饲养方式3周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1)斑块面积(A组0,B组1.81%±0.61%,C组24.12%±3.58%)、斑块周径(A组0,B组6.05%±1.62%,C组25.71%±1.97%)及斑块的最大厚度(A组0,B组0.06mm±0.002,C组0.16mm±0.007mm),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细胞数/mm2(cells/mm2)A组0,B组12.35±2.02,C组61.15±7.55)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4)血清IL8浓度(+21d时A组[0.05±0.006]pg/ml,B组[0.808±0.308]pg/ml,C组[15.72±4.31]pg/ml)各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5)此时血清胆固醇浓度B,C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斑块内血管生成是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病理特征,这个过程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1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d及42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d:(1.57±0.3),(1.48±0.2),(0.38±0.1)mg/L,P<0.05;42d:(1.49±0.2),(2.81±0.9),(0.3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d高于21d(P<0.01)。②喂养42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7.55),(12.35±2.02),0个/mm2,P<0.05]。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3.58),(1.81±0.61)%,0;斑块周径:(25.71±1.97),(6.05±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0.007),(0.06±0.002),0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兔斑块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VFGF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周(21 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内注射清蛋白2μg/kg,VEGF组肌内注射VEGF165 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共42 d)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①斑块面积(PA)[对照组0,高脂组(1.81±0.61)%,VEGF组(24.12±3.58)%]、斑块周径[对照组0,高脂组(6.05±1.62)%,VEGF组(25.71±2.97)%]及斑块的最大厚度[对照组0,高脂组(0.06±0.002)mm,VEGF组(0.16±0.007)m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2 d 时,新生血管的密度对照组、高脂组、VEGF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AS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④VEGF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PA之间呈正相关(r=0.989,P< 0.01)。⑤血清IL-8浓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血清TC浓度高脂组与VEG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块内血管生成是AS斑块的重要病理特征,该过程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