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福寿螺处于休眠期对其体内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影响。 方法 来自实验室的广州管圆线虫L1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后第1 天螺置于25.0~25.5 ℃ 恒温室中休眠,观察体内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第13天起解剖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后第20 天福寿螺置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休眠2个月,每隔10 d观察螺体内幼虫活力。检获的L3幼虫经口或腹腔注射感染SD大鼠,观察其感染性。同时观察螺的生存与体重变化情况,并以水族缸饲养螺作平行对照。 结果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且其幼虫发育历期为(16.3±0.6) d,显著快于水族缸饲养螺(17.6±0.96)d(t=5.72,P<0.01)。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休眠螺,生存率高于水族缸饲养螺(P<0.05),体重下降率为(33.5±4.3)%, 也高于水族缸饲养螺[(9.0±2.3)%, t=10.68, P<0.01]。但随着休眠期的延长其死亡率增高(x2=18.31,P<0.01)。从存活螺体内检获的不同活力的L3幼虫均可感染SD大鼠。 结论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螺休眠或水族缸饲养,其体内幼虫均具有感染性。 感染的福寿螺越冬方式,休眠明显优于水族缸饲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方法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小亚基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295804)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与小管福寿螺16srDNA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以阳性和阴性小管福寿螺DNA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电泳鉴定并测序。用阴性小管福寿螺DNA倍比稀释20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模板,使之浓度分别为1200ng/μl、120ng/μl、12ng/μl、1200pg/μl、120pg/μl和12pg/μl,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野外采集小管福寿螺172只,肺检法检测后,进行多重PCR扩增,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证实该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出目的片段,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目的片段分别为550和405bp。该方法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的最小浓度为120pg/μl。肺检法和多重PCR法检测均为阳性结果的45只,两法均为阴性的100只。肺检法为阴性、多重PCR法为阳性的24只,肺检法为阳性而多重PCR法检测为阴性的3只。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45/48)和80.6%(100/124)。多重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1%(69/172),肺检法阳性检出率为27.9%(48/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P0.01)。结论建立了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多重PCR方法。  相似文献   
4.
C-6膜粘附水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实验室和现场水面,应用C-6膜多点抽样粘取方法检测水中尾蚴。获蚴率达40%,高于现用的尼龙绢条粘取沉淀法约20倍,在现场用现有方法未查获尾蚴的水面,调查钉螺阳性率为零或灭螺后的水面,本法可在一些环境查获尾蚴。本法操作简便,当天可有检测结果,费用仅约为哨鼠法的1%,利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我国湖北钉螺 (腹足纲 :麂眼螺超科 :圆口螺科 )不稳定螺群内的遗传变异及作为不稳定螺群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的变化。 [方法 ]同工酶用微量水平淀粉胶电泳进行研究。两次采集于同一地点的同工酶数据按实验时间平均分成 4部分 ,每个部分研究 34个位点 ,每个位点研究 72~ 180个钉螺。 [结果 ]4个部分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平均 1.5~ 1.9个 ;多态位点率 38.2 %~ 17.6 %。平均杂合率低 :0 .0 33~ 0 .0 49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去除第一部分的 10个位点 11个等位基因 ,多态位点数从 19个降至 10个。5个有数量较多等位基因的位点与哈笛 -温伯期望值有显著性差异。Nei氏与 Wright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0 3± 0 .0 0 1和 0 .0 5 4± 0 .0 0 6。 [结论 ]1在早期实验 ,最初的结果记录中有差错。此差错不能重复。2早期的差错发生在记录位点和较少出现的交互位点上。但这些差错对遗传距离无影响。3Wright氏遗传距离用于相对比较接近的群体的研究。4个部分间 ,Nei氏遗传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两次采集的螺群 Wright氏遗传距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原因是长江每年的洪水引起不同地点的钉螺混杂。4主要多态位点不在哈笛 -温伯期望值中 ,与预期的不稳定螺群模型一致。5研究种群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调查上海市医学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方法 方法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 根据水系分布特点, 对上海市嘉定、 青浦、 宝山、 闵行、 松江、 金山、 崇明岛和浦东新区等8个区 (县) 各类生境进行现场抽样调查, 采集医学贝 类标本。所获标本经形态学鉴定分类, 并对物种组成、 生境及区系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共获得标本5 211只, 经鉴定 隶属于2纲14科18属, 共计25种, 包括湖北钉螺指名亚种、 小管福寿螺、 纹沼螺、 长角涵螺、 尖膀胱螺、 小土蜗和尖口圆扁 螺等。崇明、 金山、 浦东和青浦等区 (县) 物种相对较多, 分别为22、 22、 21种和20种。生境分析显示河流和沼泽地物种分 布最多, 均为14种。区系分析表明上海市医学贝类以广布种和东洋界种类为主。结论 结论 上海市淡水腹足类物种相对匮 乏, 但多可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相关寄生虫病, 应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评价HL杀灭湖北钉螺的效果。方法实验室采用泥缸喷洒法、烧杯浸杀法和三角沉淀杯上爬法,观察不同浓度HL对湖北钉螺的杀灭和抑制上爬作用。选择在安徽省芜湖县草滩进行现场喷洒试验,HL剂量分别为40、80、120g/m2,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为药物对照,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施药后3、7和15d检查钉螺存活情况。结果泥缸喷洒24、48和7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69、117、65g/m2。烧杯浸杀24、48和72h的LC50分别为115.4、10.6和9.9mg/L;24h抑制钉螺上爬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5.8mg/L。现场使用80g/m2HL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84%,40g/m3HL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80%。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91%,2g/m3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100%。结论HL室内及现场对钉螺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8.
实验观察了水中尾蚴对7种孔径滤网的通过数量。孔径>50pm的260孔/25.4mm及300孔/25.4mm滤网,在其滤过的200ml含尾蚴水中,有25.2%及23.5%的尾蚴通过。用孔径<40pm的滤网,例如350孔/25.4mm单丝筛网捞取与收集水中尾蚴则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① For Oncomelania snails collected two years apart from the same locality,has there been genetic divergence?②How much experimental error has there been in studying subsets of these populations? ③As this is an unstable population,what has the net effect been on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Methods] Allozymes were studied using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Data collected from number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apiled.Data from each coll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equal subsets based on chronology of the experiments.Thirty-four loci were studied using 72 to 180 snails per subset.[Results]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cra 1.5~1.9.With each consecutive subset,the 96 polymorphic loci dropped from 38.2 to 17.6.The mean heterozygosity was very low:0.033 to 0.049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Hardy-Weinberg expectations.Ten loci and 11 alleles exclusive to the first group were eliminated from the overall stud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olymorphic loci from 19 to 10.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partures from Hwe at five loci having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for each allele.Nei's and Wright's D were 0.003±0.001 and 0.054±0.006 respectively.[Conclusion] 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errors seen primarily in the results scored' in the earliest experiments.②These earlier errors involving scoring difficult to resolve loci,and interpretation of rare alleles that were not found in later experi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overall genetic distance.③The use of Wright's D for closely related populations is explained.Results with Nei's D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ur subunits; Wright's D yield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llections made two years apart,attributed to the annual flood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mixing snails from different localities.④ Major polymorphic loci were not in Hwe as predicted using the unstable population model.⑤One must study 25 or more individuals to find relatively rate alleles and study population genetic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钉螺子一代(F1)实验室钉螺群(湖北钉螺湖北亚种)内的遗传变异。 方法 实验室饲养的F1钉螺,单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细胞色素b(Cytb)基因并测序,用GENETYX MACver.9软件进行同源排序、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同时与GenBank相同基因序列比较。 结果 实验室螺群内,COI基因差异为12.2%,94个氨基酸发生变化。Cytb基因差异6.4%,有2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湖北亚种与滇川亚种COI基因序列差异率为 13 .5 %。与GenBank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Cytb基因序列比较 ,差异为 13 .6% ,在 2 0 3个氨基酸中 6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结论 F1实验室钉螺群内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