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跃  刘为青  陈明清  张楠  田晰晰 《西部医学》2012,24(9):1658-1660
目的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方法以BALB/c小鼠为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腹腔脾脏内(分为保脾组和切脾组)、直肠粘膜内注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0.2ml(浓度为1×107 ml),观察小鼠平均生存期、成瘤情况、肝转移率、肝脏转移肿瘤大小和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结果这3种方法均能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切脾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28±5)d,肝转移率为100%,均有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保脾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30±5)d,肝转移率为95%,均有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直肠黏膜内注射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20±5)d,肝转移率为30%,无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结论保脾组和切脾组比直肠黏膜注射组的成瘤率、转移率更高,小鼠平均生存期较长,同时也增加了其他脏器的肿瘤转移率,建模更稳定,观察期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指标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乳腺癌特异性转导小肽PI-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目的蛋白的表达、分离和纯化。方法合成PI的DNA序列,将其定向插入到p EGFPN2中,经双酶切获取PI-EGFP的核苷酸序列,再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构建出pET-28a(+)-PI-EGFP的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His-tag对蛋白进行分离纯化,SDS-PAGE电泳和蛋白质印迹免疫分析(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质。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PI-EGFP的原核表达载体;其经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目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SDS-PAGE分析显示,在相对分子量约33kD的位置出现目的蛋白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经His TALONTM Cartridge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的PI-EGFP融合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出乳腺癌特异性转导小肽PI-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表达出PI-EGFP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小肽的乳腺癌特异性转导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超过97%的转录产物是不编码蛋白质的RNA,miRNA作为其中的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长约20~25个核苷酸,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完全或部分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包括生长发育、病毒防御、造血、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目前已经识别的人类miRNAs约900种,调控至少30%基因的表达,其中半数miRNA的基因位于肿瘤相关的染色体脆性位点[1].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p53的突变是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而miR-34a的表达受p53的直接调控,同时miR-34a可以通过其靶基因调控肿瘤增殖、侵袭迁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2].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特异性多肽PI的跨膜转导机制.方法:合成PI肽链,并在其N端进行FITC标记;探讨FITC-PI的跨膜转导与MHC-Ⅰ表达的关系,利用MHC-Ⅰ抗体阻断MDA-MB-231细胞和Calu-1细胞表面MHC-Ⅰ抗原,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基因分析;探讨FITC-P...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编码、剪接调节、转录调节、翻译后调节,并对RNA二级结构影响分析方面的预测.结果 筛选得到5个可能对APC蛋白产生影响的sSNP,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这些sSNP在mRNA水平影响剪接增强子(ESE)从而引起APC外显子异常剪切,使APC蛋白截短而导致FAP.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这些sSNP对RNA稳定、与其他RNA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产生功能性影响.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手段,APC基因的某些sSNP引起的突变效应可以解释部分APC阴性FAP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细胞高亲和融合多肽蛋白的表达以及靶向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乳腺癌特异性多肽携带外源生物分子进入特定肿瘤细胞的功能。方法 编码乳腺癌细胞特异性多肽(PⅠ)的序列插入质粒pGEX-2T,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2T-PⅠ,表达融合蛋白GST-PⅠ,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blot鉴定。GST-PⅠ与人乳腺癌细胞MBA-MB-231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检测PⅠ多肽携带GST蛋白的跨膜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pGEX-2T-PⅠ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0%左右,纯化后蛋白纯度约为8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ST-PⅠ能特异性进入MDA-MB-231细胞。结论 乳腺癌特异性多肽PⅠ能够介导融合蛋白GST-PⅠ穿过细胞膜进入MDA-MB-231细胞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特异性转导多肽PI介导的HSV-TK/GCV抗瘤系统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方法:以PCR从质粒pORF-HSV-TK中扩增目的基因PI-TK,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I-TK载体,转化宿主菌,经IPTG诱导表达PI-TK融合蛋白,利用His-Tag对其进行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PI-TK融合蛋白。将不同质量浓度的PI-TK融合蛋白与MDA-MB-231细胞共培养,联合更昔洛韦(ganci-clovier,GCV)作用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MDA-MB-231细胞的增殖。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I-TK,获得纯化的PI-TK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PI-TK融合蛋白表达正确。单独PI-TK融合蛋白不影响MDA-MB-231细胞的形态和增殖,但PI-TK融合蛋白联合GCV能剂量依赖性靶向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200μg/ml PI-TK+10 mg/LGCV作用的抑制率达(68.9±7.57)%;PI-TK联合GCV抑制MDA-MB-231细胞的IC50值为152.64μg/ml。上述各作用对MDA-MB-435细胞均无影响(P<0.05)。结论:乳腺癌特异性转导多肽PI介导的HSV-TK/GCV抗瘤系统可靶向杀伤MDA-MB-231细胞。  相似文献   
8.
HSV-TK+GFP/GCV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胰腺癌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SV-TK+GFP/GCV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胰腺癌细胞系MPC体外及体内杀伤作用及其产生的旁观者效应.方法: 通过RT-PCR从基因组文库中扩增出HSV-TK基因全长CDS序列, 并将其与GFP基因定向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SV-TK+GFP. 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小鼠胰腺癌细胞株MPC细胞, 得到带有HSV-TK和GFP基因的MPC/HSV-TK+GFP细胞, 并将其分别用于体外和体结果: 重组质粒pcDNA3.1+/HSV-TK+GFP导入小鼠胰腺癌细胞株MPC细胞.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 当MPC/HSV-TK+GFP细胞数占混合细胞10%时, 低浓度(20 mg/L)的GCV就可将50%左右的肿瘤细胞杀死.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GCV可明显抑制MPC /HSV-TK+GFP细胞在昆明小鼠体内的肿瘤形成.结论: HSV-TK和GFP基因转入小鼠胰腺癌细胞株MPC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 HSV-TK+GFP/GCV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内外对小鼠胰腺癌均有杀伤作用, 且存在明显的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34a在人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研究乳腺癌组织中miR-34a的作用及深入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34a在20例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量的差异并比较其在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CF-7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的表达差异;体外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miR-34a的模拟物(miR-34a mimic)和标记FAM(绿色荧光)的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miR-NC)进入MDA-MB-231细胞,研究miR-34a对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miR-34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癌旁组织下调(P<0.01);在MDA-MB-231、MCF-7和MCF-10A中的表达呈依次增高的趋势(P<0.01);转染miR-34a mimic与转染miR-NC的MDA-MB-231相比,其增殖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P<0.01),凋亡增加(P<0.01),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G0期(P<0.01)。结论 miR-34a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MDA-MB-231及MCF-7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和MCF-10A中都明显下调;miR-34a能够抑制肿瘤细胞MDA-MB-231的增殖、侵袭迁移,增加细胞凋亡率,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miR-34a可能起到抑癌作用,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结肠癌细胞中上皮钙黏素基因( CDH1)启动子甲基化对上皮钙黏素(E-cadherin)和β-连接素(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干预前后人结肠癌HT-29细胞株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E-cadherin mRNA的改变,并运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观察E -cadherin和β-catenin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HT-29细胞在用药前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扩增阳性,非甲基化扩增阴性,用5-Aza-CdR处理后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扩增阴性,非甲基化扩增阳性;(2)5-Aza-CdR处理前细胞RT-PCR不能扩增出E-cadherin mRNA特异性条带,5-Aza-CdR处理后则可检测到E-cadherin mRNA转录,且mRNA水平与药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平均灰度比值1 μmol/L时为0.491±0.011,2μmol/L时为0.568±0.013(P<0.05;(3)5-Aza-CdR 处理前细胞未见E-cadherin表达,β-catenin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5-Aza-CdR处理后在细胞膜可见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且随着5-Aza-CdR诱导E-cadherin的表达,β-catenin在细胞膜的分布增加,而在细胞质及细胞核的分布明显减少.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β-catenin胞膜分布与E-cadherin一致.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结肠癌细胞E-cadherin表达缺失及β-catenin异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