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枕大池的方法制SAH模型80只,通过动态检测血浆LPA浓度,观察SAH后伴CVS和不伴CVS大鼠的血浆LPA变化。结果SAH后CVS发病时间平均为7.3d;SAH后继发脑出血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AH后死亡的大鼠血浆LPA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伴CVS的SAH组在发生CVS前1~3d血浆LPA浓度与不伴CVS的SA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LPA的动态检测有可能作为预测SAH后发生CVS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脑内的表达。方法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皮质区1d、3d、5d、7d、10d的IGF-Ⅱ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并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d、7d、10d实验组大脑皮质区IGF-Ⅱ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4.84±3.5、15.8±3.1、13.96±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5d与10d时P<0.05,7d时P<0.01);1d与3d实验组大脑皮质区IGF-Ⅱ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08±2.3、10.76±2.1明显低于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IGF-Ⅱ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