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螺旋Cr后处理重建的实用方法和技巧。方法选择后处理重建的156例骨和血管病变。扫描层厚0.8~5mm,重建间隔0.4~2.5mm,螺距0.658~1.5,数据输入工作站,根据临床需要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C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152例的后处理图像显示良好,病变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从不同位置和角度得以充分现实,较单纯轴位图像可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结论高质量的后处理图像依赖于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以及医技人员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以及扫描机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0例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头颅CT、MRI的基础上行FLAIR、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治疗方案。结果①MRI可以确诊疑似病例患者是负腔隙性脑梗死;②FLAIR可以发现早期脑缺血灶;③DWI可显示常规CT和MRI T1W1、T2W1不能显示的病灶(新鲜病灶)。④MRA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狭窄程度。结论通过比较影像学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显示梗死灶与靶血管的关系,早期临床体征可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