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c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0~1h溶栓组、1~3 h溶栓组、3~6 h溶栓组。检测并比较溶栓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 结果 0~1 h溶栓组患者的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均高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功能指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0~1 h溶栓组患者的肌钙蛋白T (c Tn 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相关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0~1 h溶栓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均低于1~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炎性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脏功能越好,心肌细胞坏死越少、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AF、AFL患者32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与胺碘酮组(15例)。伊布利特组首次剂量1mg伊布利特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胺碘酮组首次剂量150mg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结果伊布利特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64.3%、66.7%和64.7%,胺碘酮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41.7%、33.3%和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为(29.28±12.57)min,胺碘酮组平均转复时间为(70.59±16.83)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7.6%vs 26.7%,P0.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AF、AFL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其疗效优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10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前列地尔组、联合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行急诊PCI,稳心颗粒组患者术后即刻予以稳心颗粒治疗,前列地尔组患者于PCI前30 min予以前列地尔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稳心颗粒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用法用量分别同稳心颗粒组、前列地尔组)。比较4组患者术后3 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6、24、48、72 h 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联合组患者术后3 d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前列地尔组(P0.05)。4组患者术前QT间期离散度、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24、48、72 h QT间期离散度、QTCD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前列地尔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减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QT间期离散度及QTCD。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宝石能谱CT检测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入院,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半年至一年并于分别经宝石能谱CT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支架情况的100例病人,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1.69±6.45岁,共评价支架116枚,所有选取病人植入支架内径不小于3.0mm,无严重钙化病变。宝石能谱CT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对比,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宝石能谱CT检测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可行性及特点。结果:对称性检验:P=0.7793认为检验结果在主对角线上是对称的,即宝石能谱CT和冠脉造影诊断结果具有线性趋势。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095,95%可信区间为0.3107~0.7083,认为宝石能谱CT和冠脉造影诊断再狭窄程度有一致性。两方法的相关性:CMH统计量x2=24.5189,P<0.0001,两法诊断结果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支架内径不小于3.0mm,无严重钙化病变的支架可应用宝石能谱CT冠脉血管成像可以判定支架内再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支架两端的再狭窄多于支架内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环磷腺苷联合辅酶Q10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48例,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20~50(35.21±7.04)岁;联合组47例, 其中男22例, 女25例, 年龄为20~45(33.74±6.75)岁。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加环磷腺苷治疗, 联合组予以常规疗法加环磷腺苷和辅酶Q10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用药不良反应,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7.87%(46/47), 对照组为83.33%(40/48),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 联合组SOD为(84.31±12.04)IU/L、GSH-Px为(95.47±11.93...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通心络辅助尼可地尔治疗心肌梗死冠脉微循环障碍(MI-CMVD)对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肽素(Copep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212例MI-CM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6例。对照组予以尼可地尔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尼可地尔+通心络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清Tryptase、Copeptin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值、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ng)Ⅱ、Tryptase、Copeptin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尼可地尔联合通心络治疗后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6、ET、AngⅡ及血清Tryptase,提高血清Copeptin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进而促进冠脉微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炎性指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入院的STEMI且行急诊PCI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马来酸依那普利组(对照组)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组(试验组),各35例。分别评价两组病人住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基线资料相匹配(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hs-CRP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LVEF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降低行急诊PCI术的STEMI病人血浆Hcy、CRP水平,并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4月因心绞痛入院后证实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及运动平板试验情况、心绞痛发作频率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T-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改善病人症状,并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