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河南省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1)目的 分析河南省焦作市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消除疟疾后监测和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焦作市消除疟疾前(2010—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1年11月)疟疾疫情数据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1年11月焦作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74例。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病例均以恶性疟为主,各虫种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34,P > 0.05),病例主要分布在武陟县、以20 ~ 59岁中青壮年男性为主,职业以境外务工的农民工、经商等为主,病例报告时间以每年6月和12月居多。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主要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但消除疟疾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比例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9,P < 0.05)。消除疟疾后,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最长时长从27 d下降为18 d,中位时间从3 d缩短为2 d,3 d内确诊率由消除前的60.47%上升为消除后的83.87%([χ2] = 4.724,P < 0.05)。医疗机构疟疾确诊及报告比例上升([χ2] = 5.406,P < 0.05)。结论 2010—2021年焦作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为恶性疟病例,消除疟疾后患者就诊意识和医务人员诊治能力有所提高;今后仍需加强完善疟疾监测响应体系,谨防境外输入疟疾再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焦作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程运转情况,掌握焦作市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市589个病区村饮水现状和改水工程情况采用一村一表进行调查;每年随机抽取10个武陟县改水工程进行运行情况调查,每处工程采集1份末梢水水样测定水氟浓度;随机抽取5个病区村作为监测村,开展一般情况、8 ~ 12岁学生氟斑牙、25岁以上氟骨症病情监测;水样采集与保存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2006);水氟浓度检测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5-2006)测定;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s法;临床和X线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结果 病区村改水率80.48%,受益人口达63.70万人;监测改水工程30个,全部正常运转,水氟含量合格工程25个,合格率为83.33%;监测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呈下降趋势,但只有1个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92,P<0.05);检出氟骨症病例40人,检出率为26.67%,均为轻度病例.结论 焦作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改水进度加快,要加强卫生与水利部门协作,保证病区改水工程建一处、合格一处;该市8 ~ 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下降不明显,应继续加强监测,关注病情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评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8—2011年焦作市碘盐监测结果,了解碘盐的质量及食用情况,探讨今后工作措施与策略。方法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及本市实际情况,焦作市对盐库和居民户两个层次进行监测。盐碘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WS/T 107-2006),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GB/T 13025.7)。结果盐库碘盐监测2008年批质量合格率为96.43%(27/28),其他年份批质量合格率均为100.00%,各年度样品合格率均为100.00%;居民户碘盐监测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逐年上升,非碘盐率逐年下降,居民食用碘盐质量逐年提高。结论卫生部门不再开展盐库(生产加工层次)监测,居民户碘盐质量把好源头关很关键,探讨建立碘盐监测工作模式,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家新的碘盐监测方案下发后,影响焦作市各县市区居民户碘盐监测的因素,评价碘盐监测系统以及监测质量。方法采取问卷了解专业人员对碘盐监测的认知情况,从抽样、现场、实验室和数据录入上报4个环节评价监测质量;盐碘含量均按照国标GB/T13025.7-1999中直接滴定法定量测定。结果问卷没有专业人员能够全部正确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率在96.30%-11.1%之间;"缺乏经费支持"和"专业人员少"等是影响居民户碘盐监测工作开展的因素;50%的县市区入户核实真实采样率达100%;80.00%的县市区抽样记录表填写完整、按时上报;录入上报正确率99.69%;碘盐监测软件存在系统不稳定、操作不方便等诸多问题和弊端;40%县市区实验室样品检验符合率在70%以上,检测技术较好、真实性较高。结论新的碘盐监测方案仍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需要不断加强对碘盐监测的督导检查,理顺居民户监测的各个环节;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保证监测工作的可持续性;监测方案需要进一步修订,监测软件在人性化设计、使用功能方面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焦作市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进行考核评估。方法按照国家《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采取现场考评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用直接滴定法检测碘盐,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结果各县(市、区)组织领导、碘盐管理、监测与防治以及健康教育综合考评均在81分以上;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63%~98.60%之间;儿童尿碘中位数在170.0~341.5μg/L之间,低于50μg/L的比例均在15.00%以下,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卷平均分数在3.3~4.6分之间。结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任重而道远,建立更完善的消除碘缺乏病长效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焦作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焦作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焦作市1950—2016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焦作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寄生虫病之一, 经过60多年的反复防控,全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185.19/万(1954年)降至1984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全市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焦作市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2‰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发生的43例输入性疟疾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焦作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孟州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孟州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全面实现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目标及开展考核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孟州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经60多年的反复防控,孟州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的123.23/万(1964年)降至1982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后期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2010年以来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1%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现及时,疫情处置规范。结论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孟州市已连续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经省、市组织考核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境外输入性疟疾会持续存在,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及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河南省武陟县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病例和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布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武陟县累计报告人间布病437例,2010—2014年布病发病数迅速上升,2014年达到高峰102例,2014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以30~69岁的中老年为主,占79.41%(347/437),男女之比为3.37∶1;其中3—7月报告病例居多,占58.58%(256/437);职业以农民为主,共409例,占93.56%(409/437);感染途径以传统的饲养放牧发病最多,占43.02%(188/437);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2019年最短为9 d。结论 饲养放牧和处理胎羔是武陟县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用乳肉制品感染布病逐年增加,应继续开展布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临床医生培训,切实控制人间布病疫情、缩短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加强区域联防、部门协作、畜间免疫、健康教育、淘汰病畜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焦作市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人间布病)流行因素,掌握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焦作市2011年常规疫情监测人间布病157例,分布在10个县(市、区),以3~6月份发病较高,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76.43%;感染途径呈多样性,感染与日常生活接触有关;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20天,57.32%的病例通过疾控中心门诊发现;发生聚集性病例的村庄有2个,重点人群血检1578人,琥红平板试验阳性率为6.52%。结论焦作市人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青壮年发病较高与牲畜接触的频率相对较高有关。应进一步提高基层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广泛开展人间布病健康知识宣传;聚集性病例发生在贩卖、屠宰、养殖、皮毛加工比较集中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的村庄,重点人群监测对控制疫情发现病例非常必要;探索人间布病有效防控机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