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对某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进行评价。方法:根据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以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对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场所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中心工作场所中存在非甲烷总烃、正戊烷、正己烷、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乙酸、盐酸、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2个乙酸检测点浓度超标,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该中心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情况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探测某油田原油伴生气中苯系化合物含量情况,随机选择5个采油厂、1个输油处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2015年间连续对计量间、输油泵房、转油站储油罐罐口、加药间加药罐罐口、油井井口及操作员工呼吸带进行采样检测。3 382份检测样品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检出率分别为27.76%、22.41%、17.50%,员工呼吸带超标率分别为6.96%、2.10%、1.36%。苯系物含量依次为井口>储油罐口>加药罐口,该油田原油为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15.1%~20.6%)的混合物。苯系物主要来源于原油组分及油田助剂(清防蜡剂、破乳剂),该油田职业卫生关键控制点为油井井口、储油罐罐口、加药间加药罐口。目前使用的3种清防蜡剂中均含有苯系物,3种破乳剂中YT-100是加药间苯系物的主要来源。建议公司继续加大对生产助剂使用的监管,及时引进新型助剂,加强个人防护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员工身体危害,保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某原油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非甲烷总烃、溶剂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硫化氢、氨、噪声、微波辐射和工频电场等,维检修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砂轮磨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噪声、紫外辐射等,检测结果除泄压罐区非甲烷总烃浓度及电焊烟尘定点检测结果超标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方面基本符合职业卫生的要求,在应急救援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结论该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某输气管道增输工程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该项目主要存在甲烷、非甲烷总烃、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噪声、工频电场和微波辐射等.其中噪声存在超标,其余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 结论 该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侯文胜  张丽芳  裴秋玲 《河北医药》2013,(17):2565-2568
目的探讨砷代谢相关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PNP)单核苷酸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 )技术对79名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110名正常人群PNP基因第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并进一步对异常带型进行直接DNA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对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15位密码子GAA→AAA突变、51位密码子GGT→C/AGT突变和51位密码子GGT→AGT突变的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19.1%);病例组20位密码子CAC→CAT 突变的发生率(10.1%)低于对照组(17.3%);病例组57位密码子CCC→CCT突变的发生率(22.8%)低于对照组(38.2%),但五种突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PNP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仍无统计学意义,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相同。结论虽然病例组PNP基因第2外显子上的多态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分析的样本量较小,或者是有关的多态性位点在PNP基因其他的外显子或非编码区上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法、检测法和检查表法,识别和分析由尿素为原料生产三聚氰胺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该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三聚氰胺、尿素、氨、甲烷、非甲烷总烃、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三聚氰胺粉尘,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物理因素。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员工接触毒物的机会较少,并有较完整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措施,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可以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现场验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砷代谢相关酶三价砷甲基转移酶[arsenic(+3 oxidation state)methyltranaferase,AS3M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单链构象多态性(PCR-RFLP-SSCP)技术对79名砷中毒患者和110名正常健康人群外周血中AS3MT基因第8内含子和第9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并进一步对异常带型进行直接DNA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对AS3MT基因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AS3MT基因第8内含子上9149位碱基(AS3MT-9149)A→C突变的发生率(19.0%,15/79)低于对照组(23.6%,26/110),病例组AS3MT基因第9外显子上287位密码子(AS3MT-287)ATG→AC/TG突变的发生率(10.1%,8/79)低于对照组(11.8%,13/11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AS3MT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仍无统计学意义[AS3MT-9149:比值比(OR)=0.59,95%可信区间(CI)为0.26~1.31,P=0.195;AS3MT-287:OR=0.85,95%CI为0.32 ~ 2.30,P=0.751].结论 AS3MT-9149和AS3MT-287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无显著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分析的样本量较小,或者是有关的多态性位点在AS3MT基因其他的外显子或非编码区上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SO_2)标准气系列,使用泵吸式便携SO_2气体检测仪建立二氧化硫的最佳检测方法,将建立的检测方法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SO_2的测定,同时使用国家标准方法对SO_2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比较直读检测方法和国家标准方法的拟合程度,分析直读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标准状况下,使用泵吸式便携式SO_2气体检测仪检测SO_2的最低浓度为0.12 mg/m~3,定量下限为0.95 mg/m~3。SO_2浓度在0.95~94.84 mg/m~3之间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相比,两者检测结果相对偏差为2.4%~5.7%。直读检测方法能够应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SO_2浓度的测定,并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原油商业储备库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危害类别,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法。结果该拟建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辅助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内容基本符合卫生学要求。该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经综合分析,该项目定性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结论该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项目建设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砷代谢相关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Omega 1-1(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于2006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79名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11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中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并进一步对异常带型进行直接DNA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对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131位密码子新的沉默突变131Ile(ATC)的携带率(2.5%)高于对照组(1.8%);病例组140位密码子突变140Asp的携带率(38.0%)高于对照组(32.7%);病例组155位密码子突变155Glu/Val的携带率(3.8%)高于对照组(2.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GSTO1-1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上密码子131、140和155位点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无显著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分析的样本量较小、有关的多态性位点在GSTO1-1基因其他的外显子或非编码区上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