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2.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经蝶手术治疗后,MRI检查证实仍有残留的118例垂体腺瘤。结果:肿瘤主体残留在海绵窦占46.6%,鞍内37.3%,鞍上5.1%,混合9.3%,颅外1.7%;影响肿瘤根除的主要因素,肿瘤侵袭海绵窦46.6%,术者经验不足36.4%,肿瘤侵润生长9.3%,肿瘤体积巨大3.4%,出血多4.2%。针对残余瘤组织再手术者为10.1%,普通放射治疗39.0%,r刀治疗38.2%,药物治疗11.0%。结论:经蝶手术残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侵袭海绵窦,这些病例不能或很难单纯手术根除;其次是术者经验不足和技术问题而造成。在有残瘤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病例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肿瘤的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3.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对2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高分辨MRI 4种不同序列的影像(T1WI、T2WI、PDWI和3D TOF)与斑块标本病理进行逐层对照,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获得斑块28块,切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Ⅳ~Ⅴ型58段(24.37%)和Ⅵ型79段(33.19%)为主;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各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呈T1WI、PDWI和3D TOF序列的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不同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的疾病[1]。磁共振成像(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工具。MRI由于具有非侵袭性并且可以在活体组织中进行对比增强成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之中。小鼠脑动脉环的组成和脑血管解剖特点接近人类,而且几乎所有大型动物上观测的指标均可在用小鼠建立的模型上观测到,小鼠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种系同质性、纯合性好的优势,因此小鼠是模拟人类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早中期手术辅助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中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8年11月~2002年8月施行早中期手术治疗破裂动脉瘤合并蛛并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其中经翼点开颅侧裂入路或半球间入路行瘤蒂夹闭术39例;余1例为无明显瘤颈的床实上眼动脉段动脉瘤,行包裹术。手术后常规应用甘露醇,麻醉苏醒后立即应用扩血管解痉药物,持续治疗14d。结果 于发病后1个月根据GOS分级标准评估疗效,优21例(52.50%);良10例;差8例;死亡1例。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除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床突旁动脉瘤有小部分残颈,其余38例患者动脉瘤均消失,而且原有脑血管痉挛症状减轻或消失。除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外,余均未发生明显的手术后并发症。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施行手术治疗,可尽早解除再出血的危险;围手术期辅助应用抗血管痉挛及扩容药物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盐酸法舒地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传统钙离子拮抗剂脑保护作用并不确实,盐酸法舒地尔是一种新型钙离子拮抗剂,具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和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作为细胞内钙离子拮抗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全部实验于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30只(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Haruo Nagasawa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分为盐酸法舒地尔组15只和生理盐水组15只。另选体质量250~300g健康SD大鼠50只(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Carys M Bannister转流法制作局灶缺血模型。转流法模型50只大鼠5只一组分为10组,各用于测定盐酸法舒地尔和生理盐水治疗动物缺血前,缺血60min,再灌注20,60,120min缺血区脑组织乳酸含量。干预:用线栓法和转流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区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前30min分别给予盐酸法舒地尔和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缺血后5,60min和再灌注30min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术后3,24,48h神经功能;缺血60min,再灌注20,60,120min缺血脑组织乳酸含量。结果:法舒地尔组缺血5,60min,再灌注30min局部脑血流(rCBF)为[(3.11&;#177;0.02),(3.60&;#177;0.02),(8.04&;#177;0.10)mL/(100g&;#183;min)]明显高于对照组[(2.63&;#177;0.04),(3.17&;#177;1.29),(6.74&;#177;0.03)mL/(100g&;#183;min)];法舒地尔组神经功能好于对照组;再灌注60,120min乳酸含量法舒地尔组[(7.2&;#177;0.3),(7.4&;#177;0.2)mmol/kg]少于对照组[(10.2&;#177;0.3),(10.0&;#177;0.3)mmol/kg]。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改善动物模型缺血脑组织局部血流量,加速再灌注过程乳酸清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高分辨多功能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血管内膜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病理切片相对照。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进行。取新西兰家兔28只,随机分为两组,①正常组6只,不干预,普通饲料喂养2个月后行高分辨超声检查。②模型组22只,以干燥气体损伤(120mL/min,持续充气15min)结合高脂饲料(6%花生油、2%胆固醇加入普通饲料,约按100g/d进食饲料)喂养2个月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取14只兔麻醉后处死制作颈动脉病理切片,剩余8只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4,10,20和30d行高分辨超声检查麻醉后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记录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超声检查结果,并与相应病理组织切片对照。对模型家兔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超声特点按用于人类病变的超声4级分级进行分级(1级:正常形态;2级:内、中膜增厚;3级:增厚合并形状不规则或粗糙;4级:可见轮廓清晰的斑块回声。如管壁特征介于两个分级之间,则为半级)。结果:经补充后2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超声结果及其与病理组织切片对照情况:正常组管壁厚度<0.2mm,血流速度为23~124(73.08±36.04)cm/s。模型组术前14只家兔28根血管中,2.5级6根(动脉壁含连续的脂纹和早期纤维化),3级9根(动脉壁脂质沉积及纤维化),4级13根(显著的纤维斑块突入管腔)。②模型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超声动态观察结果:术后4d血管壁略不连续,血流减低至约20cm/s;术后10,20d:管壁较正常增厚,但管腔大小基本正常,血液流速在正常范围;术后30d:血管壁明显增厚,不规则,可见轮廓清晰的斑块回声,出现165cm/s的高速峰值血流。结论:用于人类斑块的4级分级方法经与病理切片对照分别对应于不同程度的病变,可以用于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超声诊断。高分辨超声能有效观察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10,20,30d血管的早期变化,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前后一种无创的动态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避免误诊。方法9例患者各经X线平片、CT、MRI等影像检查发现鞍内鞍上占位性病变,但因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不典型,经内分泌检查、骨龄检查等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导致垂体增生,遂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口服甲状腺片治疗,随访4~18个月,内分泌检查除TSH仍高于正常,其余均恢复正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2例患者复查MRI发现病变明显缩小。结论原发甲状腺功能减低,易误诊为垂体腺瘤,应进行内分泌检查、骨龄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将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症进行分型,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特点将148例病人分为四型:Ⅰ型(中央管扩张型空洞)62例,Ⅱ型(中央管腊肠型空洞)26例;Ⅲ型(颅后窝狭小型空洞)42例,Ⅳ型(齿状突内陷型空洞)18例。采用枕大池成形术68例,枕大池成形术 空洞穿刺术12例,颅后窝有限扩大修补术50例,齿状突磨除术18例。结果术后早期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者87.8%,无变化10.8%,加重1.3%,无死亡病人。结论将ChiariⅠ畸形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术式而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术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的18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例患者中,1例女性46岁,2例男性分别为42岁及25岁,病变分别位于颈2~3脊髓髓内及胸髓.镜下3例组织形态大致相似,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被纤维、血管分割成团、巢状,部分核周空晕似少突样胶质细胞,其间见散在的节细胞样神经元.另见少许神经毡岛样结构,1例局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yn和NeuN(+),Ki-67阳性指数2%~5%.结论 脊髓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以男性患者居多,发病年龄较脑室内神经细胞瘤年龄偏大,除了骶髓外,所有脊髓节段均可波及.组织学上易出现节细胞分化和形态学间变,术后复发较中枢神经细胞瘤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