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穴位注射胸腺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余菲菲陈秉中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上海20004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滑膜炎性改变,渗出,细胞增殖,形成肉芽肿,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及骨组织的破坏、融合、僵硬的一种常见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病因病机乃风寒湿痰交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于1983年被发现,是寄居在胃黏膜的一种非侵袭性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螺杆菌。它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一般发达国家在50%左右,发展中国家可高达80%以上,主要在儿童期感染。由于部分Hp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中心于1994年宣布Hp为一类致癌原。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的革兰氏阴性、生长缓慢的螺旋状微需氧菌,单极多鞭毛。现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原[1]。Hp在全世界人群中的慢性感染率达5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成年人Hp感染率更是高达80%以上。目前的Hp根除治疗易发生耐药,因此药物治疗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目前普遍认为应用Hp疫苗是在人群中预防与控制Hp感染的最理想的方法。笔者对Hp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1动物模型疫苗的研制均须先通过动物…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白念珠菌标准株的EO3基因片段,扩增产物125bpDNA用半抗原地高辛标记,制备成探针,该地显色敏感度达0.01pg,与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及大肠好菌,痢疾杆菌,肠球菌等细菌进行斑点杂交试验,结果表明EO3125gpDNA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人类胆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该影响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方法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Hp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分析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在Hp作用前后的表达活化情况;使用特异性NF-KB阻断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阻断NF-KB的活化,利用细胞免疫化学技术和RT-PCR半定量技术分析比较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在转录因子NF-KB失活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在MOI值(细菌与细胞浓度比)为0.5∶1的状态下,Hp对QBC939细胞有促增殖作用,第1、3d的增殖率分别为(15.24±4.2)%和(34.1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该MOI值时无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但可推动细胞周期的进展;在此过程中伴有细胞NF-KB活化和抗凋亡蛋白Bcl-2、Bcl-XL表达上调;PDTC阻断实验证明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受到NF-KB活性的调控。结论幽门螺杆菌—核转录因子NF-KB抗凋亡蛋白Bcl-2、Bcl-XL传导通路的活化在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恶性转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0 引言现研究已表明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清,主要原因是Hp感染后致病因素较多,包括Hp本身的因素如机械作用、毒素、代谢产物以及炎症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过程中炎症细胞等释放的炎症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相互影响.为了化繁为简,本文利用胚胎胃粘膜组织原代  相似文献   
8.
细菌与Sereny试验相关基因的研究余菲菲,包幼迪关键词细菌,Sereny试验,基因Sereny试验是细菌致豚鼠眼结膜炎试验,1955年由Sereny首次用于检测志贺氏菌属侵袭力。目前,这种动物模型已沿用于肠杆菌科其他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囊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VEGF-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囊癌组织中VEGF-C、VEGF-D、D2-40和CD31的表达,以10例癌旁正常胆囊组织和19例慢性胆囊炎作为对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诸因素的关系.结果 50例胆囊癌组织中,32例VEGF-C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4.0%,31例VEGF-D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2.0%,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但与慢性胆囊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的表达与胆囊癌患者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D的表达仅与胆囊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50例胆囊癌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6.94±3.6和36.1±12.8.VEGF-C阳性组和VEGF-D阳性组的MLVD和MVD均高于阴性组.MLVD与淋巴结转移有关,MVD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VEGF-C与VEGF-D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8,P<0.01).结论 在胆囊癌中,VEGF-C和VEGF-D参与胆囊癌的淋巴生成和血管生成的调节,通过增加瘤周淋巴管的密度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裘沛然教授是当今著名老中医。笔者从师裘老2年余,在随师临证实践中,对裘老在诊治各类顽症、难症时重用黄芪,颇有感受,现结合病例浅谈体会如下。1治热病重用黄芪补中气朱某,男,60岁。发热10余天,体温最高达39oC,日轻夜重,咳嗽痰多色黄,咯之尚易,胸闷气急,动则更甚;高热时伴畏寒,汗出,胃纳不振,夜眠不安,精神倦怠,言语低微。苔黄腻,脉细数。胸透提示:右胸包裹性积液(陈旧性),伴胸膜增厚。查血:WBC:12X10’/L;N:0.81;L:0.17;M:0.02。经西药解热、抗菌、补液等治疗无效,转求中医治疗。治以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