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结合微创钢板接骨技术(MIPO)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MIPO组(n=29)和髓内钉组(n=22)。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2 h切口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MIPO组和髓内钉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均较小[(7.3±2.7)和(7.3±2.6)cm]、术中出血量较少[(79.7±25.7)和(78.3±21.4)ml]、手术耗时较短[(64.1±17.2)和(62.5±14.6)min]、术后12 h切口VAS评分较低[(2.47±0.81)和(2.44±0.69)分],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6、12个月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PO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髓内钉组[17.24%(5/29)和9.09%(2/22),P0.05]。结论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都能获得较好疗效,髓内钉固定在控制并发症发生方面比锁定钢板结合MIPO技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单次股神经阻滞(SFNB)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PA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疼痛和肌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TKA的患者资料。纳入由同一工作组完成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且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的单侧初次TKA的患者,并排除同侧膝关节有既往手术史、膝关节严重内外翻畸形或严重关节外畸形、术前肌力和肌张力异常患者。患者按镇痛方案分为CFNB组和联合组;比较患者一般信息、手术时间、额外镇痛药物比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留置管脱落、阻滞区域感染等并发症差异。分析术后12、24、48、72 h疼痛程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所得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患者144例(CFNB组65例,联合组7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时间、额外镇痛药物比例和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留置管脱落、阻滞区域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12 h和72 h自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48 h,CFNB组VAS评分[(1.8±1.3)、(2.6±0.8)]低于联合组[(3.2±0.7)、(4.0±0.8)](t =-7.670、10.250,均为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 h时的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NB组24、48、72 h的肌力低于联合组(H=62.944、88.486、120.694,均为P<0.01)。 结论在TKA术后早期,SFNB联合PAI可以达到与CFNB相同的临床镇痛效果,但联合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更快,且DVT发生风险更小,是TKA术后可取的镇痛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三级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腰痛的患病率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横截面研究,面对面问卷调查及查体获得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9例医务人员接受调查,402例出现腰痛,患病率为82.4%,女性患病率(84.7%)高于男性(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出现腰痛的人数比例(86.1%)高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1~2次/周:76.1%;3~4次/周:74.3%;>5次/周: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一年出现过腰痛的研究对象每天站立工作时间(4.85±3.21)h高于未出现腰痛人员(3.48±2.66)h,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腰痛的患病率高,腰痛与站立时间、性别有关,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教育程度和体育锻炼是腰痛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关节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研究表明手术机器人在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TJA)精准度上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存在手术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成本增加等局限性。有必要了解机器人辅助TJA的应用现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及不足,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与常规THA术后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原因接受由同一名术者使用同一品牌假体单侧初次THA手术患者1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后摄骨盆正位及髋关节穿桌侧位X线片, 观察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及外展角、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手术侧别、术前血容量及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导致机器人定位螺钉松动, 术中改为常规手术。常规手术组8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9.7±6.8)个月, 机器人辅助组84例为(18.6±5.4)个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