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肌损害时血清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速率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88例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轻、中、重型组,多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与脑出血组)患者血清心肌酶除CK—MB外.AST、CK、LDH、α-HBD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脑梗死与脑出血组血清心肌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心电图阳性组与心电图阴性组血清心肌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肌损害,血清心肌酶有明显的改变,其变化与病情轻重有关。检测血清心肌酶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997~2002年脑率中后继发癫痫42例,就其发作类型,卒中后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类型、部位、范围的关系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69%;卒中后继发癫痫多在卒中早期(2月内)出现,占52.4%各种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脑出血5.7%,脑梗死7.9%,蛛网膜下腔出血6.2%;继发癫痫在脑叶卒中多见,共占76.1%癫痫与卒中病灶的大小有关,脑梗死病灶直径2 cm以上及脑出血量大于10 ml以上者分别占本组继发癫痫的83.3%和75%;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治疗、预后有明显区别.结论脑卒中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形式多见,常于卒中早期发作,多发生于脑叶病变,与病灶大小有关.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不需长期服用抗痫药,迟发性癫痫需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组)分为病毒性脑炎46例(病脑组)和结核性脑膜炎17例(结脑组),另选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作为对照组。用酶速率法测定患者血清心肌酶,同时腰穿查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结果感染组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病脑组与结脑组的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常有增高,检测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3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组162例和醒脑开窍加头针组16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7、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醒脑开窍加头针组治疗后7、14 d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ink量表(MRS)评分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有所下降,醒脑开窍加头针组7、14 d hs-CRP水平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加头针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其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心肌酶值的变化,近年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临床价值的评估,文献报道不尽一致。为进一步探讨脑组织损伤时血清心肌酶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8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急性脑血管病组:均为4年内我院住院患者共88例,男性5 3例,女性35例,年龄4 9~81岁,平均年龄(6 6 .1±7.4 )岁。其中脑梗死组患者4 6例,脑出血组患者4 2例,所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参照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1997~2002年脑卒中后继发癫痫42例,就其发作类型,卒中后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类型、部位、范围的关系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69%;卒中后继发癫痫多在卒中早期(2月内)出现,占52.4%:各种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脑出血5.7%,脑梗死7.9%,蛛网膜下腔出血6.2%;继发癫痫在脑叶卒中多见,共占76.1%:癫痫与卒中病灶的大小有关,脑梗死病灶直径2cm以上及脑出血量大于10ml以上者分别占本组继发癫痫的83.3%和75%;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治疗、预后有明显区剐。结论 脑卒中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形式多见,常于卒中早期发作,多发生于脑叶病变,与病灶大小有关。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不需长期服用抗痫药,迟发性癫痫需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效果。方法: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实验组)和西医组(对照组),每组各90例,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药、针灸等疗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锻炼。两组均为14d一疗程。取两个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7d以及治疗后14d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s-CRP指标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7d和14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特点,分析其临床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至2008年脑卒中后继友癫痫42例,就其发作类型,卒中后癫痫发作时间与卒中拳型、部位、范围的关系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69%;卒中后继发癫抵多在卒中早期(2个月内)出现,占52.4%;各种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脑出血5.7%,脑梗∥,7.9%,蛛网膜下腔出血6.2%;继发癫痫在脑叶卒中多见,共占76.1%:癫痫与卒中病灶的大小有笋,脑梗死病灶直径2cm以上及脑出血量10ml以上者分别占本组继发癫痫的83.3%和75%;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治疗、预后有明显区别。结论脑卒中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类型多见,常于卒中早期发作,多发生于脑叶病变,与病灶大小有关。卒中早期继发癫痫不需长期口服癫痫药,继发性癫痫需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组和醒脑开窍加头针组,比较其0、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醒脑开窍加头针组治疗后7、14 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醒脑开窍加头针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邓树荣  谭勇明  梁涛  李洪韬  何光银 《吉林医学》2010,31(28):4898-4899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对照组)。两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ICP、CPP,并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ICP、CPP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亚低温组患者治疗第3天及第天的ICP低于对照组,CCP高于对照组(均P<0.01)。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P,提高CPP,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