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罗红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淋菌性尿道炎 (Nongonococcelarthritis ,NGU)和宫颈炎 ,是最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 (STD)。为探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用罗红霉素治疗NGU、宫颈炎 86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选 1998年 1月~ 6月妇科门诊NGU、宫颈炎患者 12 6例 ,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 86例 ,对照组 4 0例。两组年龄、病程、病变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主要症状 :大部分患者有尿频尿急、排尿及白带增多 ,检查发现尿道口少量粘液或浆液样分泌物 ;宫颈充血、水肿 ,有粘液脓样分泌物。尿道口、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外伤并意识障碍的疗效与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2月收治入院的脑外伤并意识障碍患者20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100例加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对两组疗效、意识障碍改善情况及脑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GCS评分:①APACHE-Ⅱ评分:两组治疗后差异显著;②GCS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4例(54%)为13~15分,对照组15例(1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愈率86%,对照组5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对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意识障碍改善、提早清醒时间、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妊娠妇女的甲胎蛋白(AFP)含量,观察正常妊娠中AFP值变化及AFP值的随孕周变化的规律来了解正常妊娠AFP的发展过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孕前期及6~40周怀孕妇女的AFP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孕早期(6~14周)AFP浓度开始升高但上升缓慢,孕中期(15~20周)AFP值匀速成比例上升,直至32周左右达到峰值,孕晚期(33~40)周AFP浓度逐渐降低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结论监测不同孕期的AFP值,用于孕早、中、晚期高危妊娠的筛查,以便尽早做出对于高危妊娠的判断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含量与正常孕妇在不同孕周的差异变化,以及AFP浓度与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879例孕妇,分成乙肝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乙肝大三阳组),乙肝标志物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HBcAb阳性组(乙肝小三阳组)和正常孕妇对照组,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含量,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含量,比较三组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AFP的含量及HBV-DNA含量变化。结果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乙肝大三阳组的AF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小三阳组在孕早期与正常孕妇组AF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中期和孕晚期与正常孕妇组AF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乙肝大三阳组和乙肝小三阳组血清AF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的乙肝孕妇血清AFP含量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的乙肝孕妇,且随着HBV-DNA含量的增加其AFP含量增高。结论 乙型肝炎是导致乙肝孕妇AFP在不同孕周较正常孕妇升高的主要原因,且AFP含量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铅是一种对人体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铅中毒可对神经、造血、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造成损害[1],也会造成儿童认知能力的下降[2].学龄前儿童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造成学龄前儿童血铅升高的原因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的分布情况,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儿童铅中毒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C28-A2推荐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健康新生儿1102例,按照性别不同分为男(584例)、女(518例)二组;根据不同民族分男(汉族548例,少数民族36例)、女(汉族495例,少数民族23例)二组,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PT ,APTT ,FIB ,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正态性检验,新生儿PT ,APTT ,FIB测定值均呈正态分布。经 Z检验发现不同性别新生儿 APTT 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TT =6.693,P<0.05),不同民族新生儿PT ,APTT ,FIB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男=0.058~0.317,t女=0.049~0.317, P>0.05)。各项指标的参考区间(P2.5~ P97.5)如下:新生儿PT 参考范围11.1~14.9s;APTT 参考范围(男)29.9~62.6s ,(女)30.6~63.4s ;FIB的参考范围1.51~3.46 g/L。结论初步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PT ,APTT ,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提高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诊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