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rf-2基因过表达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Nrf-2过表达组(Nrf-2~(+/+))、胰腺炎组(AP)、Nrf-2过表达胰腺炎组(Nrf-2~(+/+)+AP)。各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慢病毒感染后,AP组和Nrf-2~(+/+)+AP组通过腹腔内注射蛙皮素和脂多糖造模;造模后24 h处死大鼠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RT-PCR检测胰腺Nrf-2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细胞形态。结果 AP组与NC组相比,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和MPO活性明显高于AP组,且AP组胰腺组织损伤较NC组明显增加;与AP组相比,Nrf-2过表达后,Nrf-2~(+/+)+AP组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和MPO活性明显低于AP组,且Nrf-2~(+/+)+AP组胰腺组织损伤较AP组有所缓解。结论过表达Nrf-2基因可通过降低急性胰腺炎大鼠CRP含量、MD A水平和MPO活性,提高SOD活性,缓解了大鼠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 N)制剂对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及其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70%肝切除术后口服EN模型,♂ICR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70%肝切除对照组(术后常规饮食)、EN混悬液TP-MCT组(70%肝切除后选用TP-MCT喂养)、EN混悬液SP组(70%肝切除后选用SP喂养).检测术后1、3、7d肝功能指标,肝再生情况和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关炎性因子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组及TP-MCT组术后1、3、7 d外周血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SP组及TP-MCT组术后第1天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有所上升,血清促炎因子IL-6水平有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HE染色及PCNA显示SP组和TP-MCT组术后肝再生明显,肝脏结构得到恢复,特别是SP组于术后1、3、7 d呈现显著性肝脏再生.结论:小鼠肝切除后予以EN,可以保护术后肝脏结构功能,促进肝再生,应用EN混悬液SP优于TP-MCT.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合并有MVI的HCC行解剖性肝切除或较宽切缘的肝切除可能切除更多的MVI,从而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但MVI是基于术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因此术前准确预测MVI对HCC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价值。普美显(Gd-EOB-DTPA)最大优势在于肝胆期的特异性影像表现,因此,在肝胆期行普美显增强磁共振(EOB-MRI)能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界,大大提高了对病灶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本研究通过分析术前EOB-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HCC患者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147例术前行EOB-MRI检查并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HCC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分析预测MVI的危险因素,并检测EOB-MRI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147例患者中,MVI阳性49例,MVI阴性9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1)、肝胆期非结节型肿瘤(P<0.001)、动脉期瘤周强化(P=0.016)、动脉期瘤周高信号环(P=0.014)、肝胆期肿瘤混杂信号(P=0.001)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P<0.001)是MVI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胆期非结节型肿瘤(OR=5.075,95% CI=1.587~16.223,P=0.006)、肝胆期肿瘤混杂信号(OR=2.750,95% CI=1.102~6.866,P=0.030)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7.130,95% CI=2.679~18.977,P<0.001)是MVI的独立预测因素。3种EOB-MRI影像学特征(肿瘤大体分型、肝胆期肿瘤混杂信号、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预测MVI的敏感度分别为89.8%,57.1%和61.2%;特异度分别为51.0%,72.4%和89.8%。当3种EOB-MRI影像学特征同时具备时,其特异度高达98.0%。结论 肝胆期非结节型肿瘤、肿瘤混杂信号和瘤周低信号是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同时具备3种EOB-MRI影像学特征时,预测MVI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腔镜手术相关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腔镜手术相关护士的核心能力.方法 应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CIRN)调查我院4个科室150名腔镜手术相关护士的核心能力.结果 150名调查对象核心能力总分为(138.86±49.45)分,各维度条目得分结果显示,临床护理得分最高(2.52±0.86)分,教育及咨询得分最低(2.27±1.15)分.培训年次数与护士核心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342,P=0.000),且与核心能力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随着培训年次数的增加,护士核心能力增强.结论 我院腔镜手术相关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需要继续加强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两例术前误诊为胆管肿瘤的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治经验和教训,初步探讨IgG4相关性胆管炎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总结2013年3月-2013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就诊的2例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重点回顾手术探查、术式选择、术后病理及免疫学指标以及对诊断治疗的意义.结果 2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均高度怀疑高位胆管肿瘤.其中1例因病灶位于右肝管而以胆管癌根治的标准行右半肝切除,及高位胆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另1例病灶位于肝总管,行肿块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学指标均提示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IgG4相关性胆管炎是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点需要与胆管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激素应用在术后恢复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受体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生理病理中的作用,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新药合成和发现提供参考。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并对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进行讨论,重点强调了内皮素受体,尤其是ETB受体在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应答机制,发挥不同生理学作用。结果内皮素受体在CVD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CVD的潜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生发展有白细胞介素等众多细胞因子的参与。IL-35是IL-12家族的新成员,近年来研究发现,IL-35作为免疫抑制因子可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而仍有小部分研究显示出其抑癌作用。因此,本文将回顾IL-35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8版肿瘤TNM分期系统N分期、阳性淋巴结数目(pLN)、阴性淋巴结数目(nLN)、淋巴结转移率(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5种淋巴结转移分期标准预测肝门部胆管癌(PHCC)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2015年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