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任骋 《临床荟萃》2011,26(22):1988-199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极高[1]。COPD时因缺氧及肺血管床减少、  相似文献   
2.
李蕾  周勇  任骋  姚云婕 《当代医学》2009,15(27):92-93
目的比较心先安与洋地黄两种药物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心先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36例,心先安组与洋地黄组各68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率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改善率来评估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心先安组临床表现改善率优于洋地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先安组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优于洋地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先安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洋地黄,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任骋 《当代医学》2013,(26):38-39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心肌缺血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42例,对不同的冠脉病变支数及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水平测定分析,观察不同病变程度下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特点。结果冠脉单支病变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为(2.07±0.96)pg/mL,双支及三支病变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分别为(2.91±0.92)pg/mL、(3.71±1.00)pg/mL,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则相应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越高,(P<0.05);轻度狭窄患者平均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为(1.98±0.99)pg/mL,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平均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分别为(3.07±0.77)pg/mL、(3.82±1.05)pg/mL,可见冠脉狭窄程度越高则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越高,(P<0.05)。结论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呈正相关,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可作为临床诊治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125例患者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和处理措施.结果 共5例患者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气胸1例(0.8%),囊袋出血或血肿2例(1.6%),电极脱位2例(1.6%).结论 预防起搏器术后相关并发症最重要的是术前充分评估及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具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59例,其中19例行HBP,20例行LBBP,20例行传统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P)。根据记录术中心腔内电图和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别定义HBP和LBBP;观察LBBP组和HBP组的起搏参数,包括阈值、R波感知、阻抗,评价LBBP和H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3组起搏的QRS波时限。结果:HBP、LBBP和RVSP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95%和100%。术后随访3个月,3组的起搏参数包括阈值、R波感知、阻抗稳定;LBBP组R波感知较HBP组高[(17.01 ± 5.81)mV vs.(4.12 ± 3.86)mV,P<0.05];阈值较HBP组低[(0.66 ± 0.17)V vs.(1.49 ± 0.75)V,P<0.05];HBP、LBBP与RVSP组起搏的QRS波时限分别为(107.18 ± 9.97)ms、(107.77 ± 13.46)ms和(168.00 ± 8.42)ms,HBP和LBBP组的起搏QRS时限明显短于RVSP组(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导线阈值升高、移位或脱位现象。结论:初步证实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LBBP与HBP相比,R波感知、阈值更佳,手术成功率更高;与传统右室起搏相比,希浦系统起搏能维持更生理性的心脏电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希氏束起搏,进一步验证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和希氏束起搏组,至少随访6个月,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及术后的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心脏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等情况。结果希氏束起搏组最终完成研究36例,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完成研究35例。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阈值均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感知、起搏阻抗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房室间同步性参数LVFT/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及左心室心肌12个节段的收缩期达峰值速度时间的标准差(Ts-SD)均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需要更高的起搏阈值,能够获得更好的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并且对LVEF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并研究两者在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有心室起搏指征的患者分成两组,36例接受LBBP治疗,31例接受右心室起搏(RVP)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