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对家兔肝脏有无直接损伤作用,进一步论证Ⅰ型超敏反应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3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3组;对照组只进行正常饲料喂养,实验Ⅰ组在正常饲料喂养的同时每天给予0.4μg/kg耳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实验Ⅱ组在正常饲料喂养的同时每天给予0.08 μg/kg耳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动态观察以上3个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以上3个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无论是实验Ⅰ组或实验Ⅱ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血清内ALT和AST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Ⅰ、Ⅱ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肝脏均有不同程的损伤和病理改变,且实验Ⅱ组的损伤和变化大于实验Ⅰ组,而对照组的肝脏则无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组织胺对家兔肝脏确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而且随着投予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肝脏的损伤和病理变化也越显著;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肝脏病理变化及损伤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肝汁酸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探讨肝炎后肝硬变患血清胆汁酸与其他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及对肝硬变预后的价值。〔病例报告〕测定117例肝炎后肝硬变患空腹血清肝汁酸。血清胆汁酸的敏感性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但与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之间无显差异,与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之间无相关关系。血清肝汗酸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并发现血清胆汁酸低于50μmol/L1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75例原发性肝癌、1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53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和乙型肝炎e抗体同时阳性最多见,占36%(27/75),其次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同时阳性,为27%(20/7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同时阳性最为多见,为29%(41/140),其次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同时阳性,为28%(39/140),但这两种模式在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同时阳性在原发性肝癌组为7%(5/75),与慢性乙型肝炎(47%)组相比差异显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23%)相比差异显著;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差异显著.肝癌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而乙型肝炎e抗体相对较高.由此可见,长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和乙型肝炎e抗体同时阳性与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而乙型肝炎e抗体长期存在与肝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MA-4210自动尿液分析仪,利用正规法及提前浸取法对118例尿糖,153例尿蛋白,60例尿潜血及14例尿酮体升高的标本,作了4×2资料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利用两种方法测出的尿糖值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尿潜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蛋白和尿酮体的测定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与传统的定性试验比较,正规法较符合。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13例患者的观察,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及其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疫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作用机制。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后6个月显著地下降。疫苗治疗诱生6例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的增殖反应(38 5 % ) ,同时分泌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6个月和18个月显著下降。表面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可以间接地抑制HBV的复制,是由抗病毒细胞因子来介导  相似文献   
6.
测定正常人及111例肝病病人的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表明,血清FN正常组为228±73mg/L,乙型肝炎急性组为286±36mg/L,慢性组为148.69±17mg/L,肝硬化组为160.5±32mg/L,肝癌组为136.6±49mg/L,甲型肝炎组为350±23mg/L、血清CRP正常组为8.5±1.5mg/L,乙型肝炎急性组为15.4±5.9mg/L,慢性组为18.5±4.6mg/L,肝硬化组为21.8±5.6mg/L,肝癌组为33.5±7.8mg/L,甲型肝炎组为22.38±3.2mg/L,FN,CRP两组相关性比较结果,乙型肝炎慢性组(r=-0.11),肝硬化组(r=-0.48),肝癌组(r=-0.75)均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急性肝炎第1 ̄4周空腹TBA水平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期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BA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肝炎治疗前异常率为100%,治疗后1 ̄4周TBA异常率分别为79.5%、45.7%、36.2%、23.1%,上升速度快下降速度也快,与ALT、TB相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肝炎的诊断及判定预后的敏感指标,对其他病毒性肝炎判断病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免疫学诊断技术,对慢性布病病人的细胞免疫(EtRFC、EaRFC、NTC、PHA皮试)、体液免疫(IgG、A、M、C_3、CIC)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人的EtRFC、EaRFC、NTC、C_3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降低,而PHA皮试反应、IgG、CIC等又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对照组相似。结合国内、外文献,认为本病是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这就是布病病程慢性化、复发特点本质所在。但布病发病的全过程机理复杂,不可能仅用一种类型变态反应加以解释。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和脏器的损伤。本文对延边地区SLE患者进行ANA(抗核抗体)、ds—DNA(抗双链-DNA)抗体及ENA多肽抗体谱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认为,病毒和机体免疫状态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病情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而辅助型T细胞(Th)应答类型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Th1/Th2类细胞失衡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1,2].为了研究HBV特异性Th1/Th2类细胞因子与一些临床指标的关系,我们检测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并对其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