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肝功能异常对妊娠和胎儿结局的影响及妊娠期间的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至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妇女共89例,孕期至少1次ALT≥2×ULN,且HBVDNA≥5log10拷贝/ml(HBeAg阴性者≥4logl0拷贝/ml)的患者,根据孕期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保肝对症治疗组。对这些患者孕期不良事件、肝病及妊娠的结局、胎儿发育情况以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89例,其中抗病毒组55例,保肝对症组34例,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抗病毒治疗组产前48例(87-3%)患者ALT恢复正常,38例(69.1%)患者HBVDNA下降至〈500拷贝/ml.保肝对症治疗组产前Au、恢复正常者只有13例(38.2%),HBVDNA〈500拷贝/ml的患者仅有1例(2.9%)。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315,P〈0.0001);两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468,P〈0.0001)。两组母亲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发生频率较高的5种不良事件有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和羊水胎粪污染均为妊娠期常见不良事件,与治疗药物无显著相关性;两组母亲的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排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能够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复制,恢复其肝功能,明显地改善妊娠期间肝病活动患者的预后。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未增加妊娠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妇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孕期HBV再活动对妊娠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本院妇产科生育的孕妇:孕前2年内有2次以上的检测结果证明符合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的诊断标准[5];孕期发生HBV再活动,表现为HBV DNA≥4 log10拷贝/ml;孕期至产后42天内出现ALT异常。对患者孕期肝病活动情况、治疗及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符合入组及排除条件。23例患者孕期HBV DNA水平最高值平均为(6.2±0.9)log10拷贝/ml;1例患者发生HBV再活动后HBe Ag转阳,其余22例均保持HBe Ag阴性。ALT最高值平均为(260.9±203.6)U/L,AST最高值平均为(170.4±129.1)U/L。95.7%患者从第1孕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在第1孕期即出现ALT异常,但ALT峰值可以发生在怀孕的任何时间,主要发生在第2~3孕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9例患者在孕期(16~28周,中位数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均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疗效。23例患者中10例(43.5%)孕期并发糖尿病,3例(13.0%)发生产后出血,1例(4.3%)并发子痫前期。15例(65.2%)剖宫产,8例(34.8%)自然分娩,平均孕期为(39.2±0.9)周,均活产,无早产,无低体重儿。产后随访28周,7例(30.4%)患者自发好转(HBV DNA<500拷贝/ml,ALT正常);9例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8例产后继续服药治疗,1例停药;5例患者因产后ALT持续异常,开始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保肝治疗,ALT恢复正常。结论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有可能发生HBV再活动。对妊娠期间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的患者应该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发生HBV再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必要时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防孕期肝病加重。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胆管MPR与MRCP 的初步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胆管多平面重建成像(MSCTC-MP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3例胆道病变患者,分别行MSCTC和MR I检查,其中有48例在MSCT检查时做MSCTC-MPR成像,51例患者MR I检查时做MRCP成像,共36例同时进行了2项检查,对检查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C-MPR和MRCP的成像成功率各为100%(48/48),92.2%(47/51);二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定性为肿瘤病变及非肿瘤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各为95.8%,95.7%;MPR对胆道结石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74.1%、100%和85.4%,MRCP为96.2%、81.0%和89.4%。结论MSCTC-MPR与MRCP对胆道病变的诊断价值相近,二者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乙型肝炎活动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妊娠8~24周发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3×正常值上限)且HBV DNA≥5 lg拷贝/ml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组和保肝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肝喜乐片、利肝康片等)组,比较2组患者的妊娠期肝病结局、严重不良事件和新生儿结局。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组56例,保肝治疗组46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失访3例,53例完成生育;保肝治疗组失访5例,2例终止妊娠,2例妊娠失败,37例完成生育。抗病毒治疗组产前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90.6%(48例)比18.9%(7例),58.5%(31例)比8.1%(3例);均P=0.000];自然/人工终止妊娠率和非生育住院率均明显低于保肝治疗组[0比9.8%(4例),P=0.020;7.5%(4例)和26.3%(10例),P=0.023];因肝功能异常住院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抗病毒治疗组53胎新生儿中46例完成全程免疫,无一例阻断失败;保肝治疗组37胎新生儿中30例完成全程免疫,3例(10.0%)HBsAg阳性。2组新生儿HBV母婴阻断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HBV感染女性妊娠期发生活动性肝炎选择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对母亲和胎儿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康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平扫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120k V、200m VAs)CT灌注成像,观察组采用低剂量(80k V、200m VAs)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MT)、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F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的r CBF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V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的r CBV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相同部位的r CBV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V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有效评价患者病灶处的血流情况,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付冬 《婚育与健康》2011,(8Z):64-64
<正>许刚结婚了,蜜月旅行自然不可少。到了目的地,住进宾馆,妻子先去洗澡。许刚打开电视,荧幕上正在重播连续剧《过把瘾》,正演到杜梅手持一把菜刀,把丈夫方言绑在床上,一个劲儿地逼他:"说,说你是爱我的!"方言临危不惧,根本不吃她那一套。许刚看到这里,微微一笑,心想:"电视导演真会瞎编,女人脸皮嫩,哪里会这样。"这时,妻子已经坐在他的身边,在他耳边轻轻地问:"哪一天我要是突然变老变丑了,你还会爱我吗?""爱!"他不假思索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较复杂,多种基因调控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DACH1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与恶性肿瘤尤其是激素敏感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DACH1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是否服用替比夫定以及产后不同的停药时间对其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妇女626例,分为替比夫定组(LdT组,267例)和未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359例);回顾性分析孕中期服用替比夫定与不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孕妇血清HBV DNA、产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LdT组母亲服用替比夫定后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 55.2413,P = 0.0000),LdT组孕妇产前HBV DNA< 500拷贝/ml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49.5180,P = 0.0000)。两组母亲产后6个月内最高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0.021,P = 0.9836),对照组母亲产后ALT> 2 × ULN的病例数比LdT组多(χ2 = 9.1562,P = 0.002)。产后0~29 d停药的母亲ALT水平和> 2 × ULN的病例数均高于产后> 30 d停药者。 结论替比夫定用于妊娠第3期加强HBV母婴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治疗未增加产后ALT升高的风险,而产后停药过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派力奥在固定矫治中预防牙龈炎与牙龈增生的效果。方法将90例需固定矫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A组30例固定矫治后仅在刷牙后用生理盐水漱口;B组30例固定矫治后在刷牙后用2%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龈袋内注入碘甘油;C组30例固定矫治后在刷牙后用2%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再将派力奥轻轻注入龈袋内,至糊剂溢出为止。龈袋注入药物1次·周-1,持续8周。于配戴固定矫治器前1 d及固定矫治后2、4、6个月对患者牙周进行检查,检测其牙龈指数(GI)及龈沟深度(GD)。结果 C组固定矫治前后G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固定矫治后GD值较矫治前及C组矫治后均显著增加(P<0.05);3组固定矫治前牙龈炎、牙龈增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矫治后A、B组牙龈炎、牙龈增生发生率较矫治前及C组矫治后均显著增加(P<0.05),C组固定矫治后牙龈炎、牙龈增生发生率较矫治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中使用派力奥能有效地预防牙龈炎及牙龈增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