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在胰肠吻合中应用单层连续缝合联合大网膜环形包裹技术的经验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组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肠单层连续缝合联合大网膜环形包裹吻合技术的2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胰漏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24例患者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5±2.3) min,术后发生A级胰漏1例,无B级以上胰漏出现,胰漏发生率4.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4.2)d,没有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胰肠单层连续缝合联合大网膜环形包裹吻合术后胰漏发生率较低,操作简单,吻合时间短,可作为胰肠吻合的参考术式.  相似文献   
2.
摘 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200 nt且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非编码RNA。大量研究表明lncRNA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ABHD11-AS1作为一种lncRNA在诸多人类肿瘤中呈现异常表达,并能够调控肿瘤增殖和侵袭、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全文对ABHD11-AS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巨大肝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间外科治疗的17例巨大肝癌手术及预后效果。结果手术切除率100%,围手术期病死率零。规则性切除4例,不规则性切除13例,平均手术时间(106±22)min(85~170 min),平均术中失血(400±221)ml(100~1100 ml),术后并发症11人,术后平均住院(15±4)d(11~21 d),随访4~28个月,存活16例,死亡1例。结论巨大肝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手术的关键是术前做好认真评估和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术中避免大出血、保护好残余肝体积及功能,术后及时发现和处置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大型医院或教学医院的青年外科医生多具有博士学位,长期的学历教育与科研工作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医生必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综合工作能力的训练,高学历的青年外科医生如何培养出高素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科室轮转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我们院外科实行两年以来,在高学历青年外科医生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胰岛共移植对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并比较MSC不同途径移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取SD大鼠股骨,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MSC,胶原酶V分离胰岛。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Lewis大鼠糖尿病模型后,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将BrdU标记的MSC与胰岛经门静脉混合输入),B组(将胰岛经门静脉输入,BrdU标记的MSC经尾静脉输入),C组(胰岛经门静脉输入,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D组(单纯胰岛门静脉移植)。观察各组术后血糖变化,比较各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切取各组部分存活大鼠肝脏、胸腺、脾脏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SC归巢位置。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正常血糖维持时间最长,C组次之,D组最短;各组胰岛存活时间A组为(12.1±2.3)d,B组为(8.6±1.4)d,C组为(13.2±1.9)d,D组为(2.2±0.6)d;MSC归巢部位观察显示,A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肝脏,并在植入胰岛周围形成"类微囊化效应",B组BrdU阳性的MSC主要分布于胸腺、脾脏。结论:MSC与胰岛共移植能诱导胰岛移植物免疫耐受,且MSC和胰岛混合经门静脉移植效果优于胰岛门静脉移植联合MSC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8岁.因"发现腹部包块4年,伴胀痛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上腹部包块,鸡蛋大小,质硬,无压痛,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骨髓纤维化,脾大".经多家医院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好转,脾脏进行性增大;近1个月病情加重,出现腹部胀痛,呼吸困难,进食和平卧受限等症状.查体:消瘦,腹部明显膨隆,并可触及一巨大肿物,下缘达脐下5指,右缘超正中线10 cm,质硬,活动度欠佳,压痛、叩击痛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0只健康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并对门静脉途径移植入肝脏的间充质干细胞行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示踪。建立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维生素C治疗组(VC组)及BM-MSCs组,每组8只,分别于再灌注24 h后取材,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肝脏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肝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脏凋亡指数(AI)。结果体外分离的BM-MSCs生长稳定,增殖旺盛,表达CD29及CD44,不表达CD34及CD45;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稳定,在肝脏组织切片内见间充质干细胞定植,多位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VC组和BM-MSCs组的AST、ALT、MDA和AI均较I/R组低(P<0.05),SOD均较I/R组高(P<0.05);BM-MSCs组的AST、ALT、MDA和AI均低于VC组(P<0.05),SOD高于VC组(P<0.05)。结论 BM-MSCs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肝细胞凋亡,来保护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其中5例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黑便及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例腹腔创面渗血,再次手术止血,痊愈出院。结论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部分患者附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