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支架内植入术后的再狭窄是困扰PTCA治疗冠心病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对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就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手段中,基因治疗无疑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对细胞毒作用、阻断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等候选基因方面对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RTO系统指导下三尖瓣环峡部(CTI)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对线性消融的影响。方法接受CTI线性消融的患者,其中典型心房扑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0例及持续性房颤40例。利用CARTO系统对三尖瓣峡部长度、跨度及最深深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深度分为囊袋型、凹陷型和平坦型。根据CTI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长组≥35 mm,短组<35 mm。记录CTI消融成功所需时间,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不同类型峡部的长度、跨度、深度及消融所需时间分别为:囊袋型23例(45.5±7.5 mm,38.0±7.4 mm,-9.5±2.8 mm,1707±615 s),凹陷型10例(42.7±9.0 mm,37.2±6.7 mm,-4.2±0.8 mm,1 327±832 s),平坦型22例(36.1±8.9 mm,34.3±8.0 mm,-1.0±3.1 mm,927±404 s)。囊袋型CTI长度、消融时间长于平坦型,囊袋型CTI深度均较平坦型和囊袋型为深(P<0.05)。消融时间与深度正相关(r=0.505,P<0.001)。长组较短组所需消融时间长(1485±681 s vs 803±305 s,P<0.001)。长组以囊袋型为主(48.8%),短组以平坦型为主(78.6%)。结论 CTI线性消融时间与其最深深度相关,峡部越深则消融越费时,囊袋型消融所需时间最多。若CTI长度≥35 mm(更常见于囊袋型CTI),其消融时间则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祖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 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加有牛垂体提取物的M-199培养基中,第8 天予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促进细胞分化,刺激15 d后运用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α-辅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 MHC)、调宁蛋白(Calponin)、CD34、Tie-2 和Flk-1的表达, 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 在PDGF-BB刺激培养15 d后细胞表达平滑肌细胞的标记α-SMA、SM MHC和Calponin,同时表达干细胞的标记CD34,并发现其Flk-1阳性表达,Tie-2阴性表达.PDGF-BB刺激后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 (90.57±5.63)%,与阴性对照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第8天,使用PDGF-BB刺激可使其向平滑肌前体细胞分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外直接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并应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分化,探讨MNCs经过培养和诱导能否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MNCs,于含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第3天以10μmol/L的5-氮杂胞苷诱导24 h。第14天,对于所培养的贴壁细胞行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是否表达-αMHC和-βMHC等基因;同时作CD34、AC133和α-肌节肌动蛋白的流式细胞计数分析(FACS)。结果培养第14天开始纺锤形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聚集成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肌球蛋白、α-肌节肌动蛋白、结蛋白和肌钙蛋白T均呈阳性。RT-PCR结果显示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后的MNCs存在α和-βMHC基因的表达。FACS显示,CD34阳性或AC133阳性率为(53.04±5.60)%、α-肌节肌动蛋白阳性率为(42.70±11.73)%。结论体外培养并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MNCs既具有心肌样细胞的部分特点,又具有干细胞的部分特征。在适当的条件下,MNCs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动脉损伤后核因子Κb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血管局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 SD大鼠以球囊剥脱主动脉内皮建立大鼠动脉损伤模型.按照术后处死的时间点,将动物分为8组:0 h(对照组)、12 h、24 h、1天、2天、3天、7天及14天,每组6只.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各个时间点核因子Κb活性的动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血管局部的表达.结果 术后即刻以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完全剥脱.术后14天可见明显的增生内膜,模型建立成功.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核因子Κb在术后12 h即有明显活化,高峰在1~3天,然后逐渐下降,14天左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即刻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7天时在内膜表面及少量中膜平滑肌细胞可以看到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术后14天时在未有内皮细胞覆盖处,新生内膜的近血管腔面少量表达,而主要的 阳性转移到新生内膜近内弹力板处.结论 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大鼠的主动脉损伤后的炎症过程;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失活成动态变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不同时间表达在不同的部位,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失活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消退之前,核因子κB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11例,采用6 mn冷冻直导管、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节段消融电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 平均消融术时间(252.55±51.99)min,曝光时间(35.65±9.88)min.共隔离36根肺静脉,平均每根静脉冷冻(7.9±4.1)次.消融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8.73±4.15)个月,短期成功率81.8%.结论 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房颤的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本中心共有24例房颤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冷冻消融肺静脉隔离术,其中22例为阵发性房颤,2例为持续性房颤,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术后3个月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果22例实现肺静脉电位消失(91.7%),随访15.9±7.5个月,其中18例恢复窦性心律未再发作房颤(8例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消融首次成功率81.8%(18/22),2例出现心房扑动,1例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心包压塞,1例一过性窦性停搏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1例一过性脑气栓,无死亡病例。其中心包压塞者进行了心包穿刺引流术后痊愈。ST段抬高性心室停搏予心室起搏、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后好转。一过性脑气栓的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未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治疗房颤是较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