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病毒心肌炎的发病率有上长趋势,但因病原学检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往往给诊断尤其是轻型心肌炎的诊断带来一定难度。我院1986~1996年共诊断该病96例,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14例并非病毒性心肌炎,现结合临床对其诊断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孕妇胎膜早破对胎儿心脏的影响。方法根据342例孕妇胎膜早破时间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6-12h组,〉24h组及〉36h组,再对孕妇胎儿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时间越长,对胎儿影响越大,出现异常胎儿心电图改变几率越大,预后亦较差。结论孕妇胎膜早破时间不同对胎儿心脏有不同程度影响,应及早治疗,减轻胎儿及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压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相关联系,分析血压变异性作为检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2年3月就诊的老年患者,对其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140例患者可以进行临床研究。采用美高仪MGY-ABP1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记录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测量,根据收缩压总变异系数对其分为2组,即高变异组与低变异组,分别对其进行24h以上的血压测量,并采用十二导联美高仪动态心电图(ECGLAB-HOLTER12.NET)分析系统进行24h以上的连续监测,统计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两组24h、白昼与夜间的动态血压,观察血压变异系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发现,白昼低变异组期前收缩率高于高变异组,夜间则相反,而24h内比较则无差异性;夜间及24h室性心律失常高变异组要显著高于低变异组,白昼则无明显差异;高变异组组间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夜间发生率显著高于白昼,而低变异组前期收缩率白昼显著高于夜间。结论老年人随着血压变异性的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大,作为检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一项指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动态血压变化和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60例,其中将重度子痫前期与子痫30例列为A组,轻度子痫前期30例列为B组,选取正常妊娠孕妇30例作对照组为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结果 ①A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夜同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均P<0.01);②A组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以心律失常、ST-T改变为主,分别高于B组与C组(P<0.05);③两者同步观察,血压处于高值时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加重,24h平均收缩压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值、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动态心电图异常率均升高,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完全性房室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常规心电图诊断为CAVB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平均心室率(40±5)次/分[最小心室率为(25±5)次/分,最大心室率为(50±9)次/分],有6例患者平均心室率≥45次/分,19例室性早搏,13例心室停搏,其中18例A型,15例B型,3例不确定。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CAVB在确定预后和治疗方案上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胎心早搏60例临床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胎心早搏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孕周为37 ̄42w的60例胎心早搏心电图进行分析,寻找引起胎心早搏的临床原因并追踪观察其临床意义。结果最多见的临床原因有脐带缠绕占43.3%,羊水污染占20%,胎儿窘迫占10%,病毒感染占6.7%,经对症处理后,复查及追踪至产后新生儿心电图观察,仍有6.7%存在早搏。结论胎心早搏的主要原因为脐带缠绕及羊水污染,由于宫内缺氧而导致胎心早搏;绝大部分胎心早搏是功能性的,持续频发的胎心早搏是终止妊娠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轻度窒息新生儿动态心电图(AECG)、心肌酶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轻度窒息新生儿为窒息组,同期选择本院分娩的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均于生后24h内行AECG检查,于出生18 ~24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心肌肌钙蛋白(cTnI).结果 窒息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新生儿AECG窦性心律指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S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等其他几项综合指标(包括房早、房速、室早、Q-T间期延长、交界性逸搏)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5.2%比16.7%,89.1%比13.3%,P均<0.01).窒息组心肌酶指标及cTnI值均高于对照组[CK(604.7±275.4)比(162.0±95.1),CK-MB(87.9±61.0)比(28.3±27.1),LDH(686.0±383.5)比(310.7±133.5),AST (95.0±63.1)比(35.2±13.9),cTnI(0.12±0.11)比(0.02±0.01),P均<0.01].窒息组CK、CK-MB、LDH、AST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3.0%比16.7%,82.6%比6.7%,95.7%比20.0%,32.6%比6.7%,P均<0.01).结论 轻度窒息新生儿AECG监测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ST段改变,其心肌酶亦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ST段改变及CK-MB的升高是诊断轻度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对母婴危害极大,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由于重度PIH患全身小动脉痉挛,全身各脏器供血不足,可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心脏功能亦常受累,严重时并发心脏病.心电图作为辅助检查,可帮助了解心脏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