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CKGROUND: The thickness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skin tumors may be limiting factors for topical photosensitizer-based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The use of PDT with systemic photosensitizer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s a modality of treatment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NMSC).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was to present six patients with multiple, nodular, and/or pigmented NMSC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purified 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PHD) and PDT using prior debulking. METHODS: After 24 hours of systemic PHD (1.5 mg/kg), 12 lesions of NMSC were selected for PHD-PDT alone and 6 nodular/elevated lesions for PHD-PDT following a debulking procedure. The tumor area was illuminated in one single-dose session of 300 J/cm(2), at an intensity range of 130 to 150 mW/cm(2), with a 630-nm-wavelength diode laser. RESULTS: The prior curettage provid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olume and/or pigmentation of lesions. After the session of PHD-PDT with prior curettage and additional topical 20% ALA-PDT in two lesions or PHD-PDT alone, 83% (5/6) of lesions and 58% (7/12) of lesions, respectively, maintained a complete clinical response, 22.2+/-8.9 months of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rior debulking with systemic agents-PDT appears to be a good option for multiple, pigmented, and/or nodular lesions of NMSC and can allow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采用放射治疗食管癌110例,200cGy/次,1次/天,总量为6000~7000cGy/32~35次.三维适形治疗60例,常规治疗50例.结果: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3%、66.7%、56.6%和54%、4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3%、66.7%、45%和51%、4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4,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较常规放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与奥沙利铂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4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2例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化疗,对照组21例患者给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奥沙利铂联合化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毒性、脱发、转氨酶异常、腹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疲劳、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雷替曲塞与奥沙利铂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优于标准方案,且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优化医疗设施空间分布,最大限度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经常遇到的难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区位分析模型方法、基于运筹学规划技术的区位——配置模型方法和优势度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方法。方法1999年7月-2005年5月对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胃肠减压等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2例患者,手术6例,保守治疗46例,其中治愈51例,死亡1例。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制订护理措施,预防各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住院部就诊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男性患者、年龄≥5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高血脂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湛江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而通过控制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方法来进行预防干预,进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肺损伤(Au)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期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对于ALI的治疗主要以机械通气和对症治疗为主,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s)对ALI的治疗作用被逐渐认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归纳了BMSCs通过增殖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方面治疗ALI的机制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探索IL-17在OLP局部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6位OLP患者和5位健康志愿者被募集参与本试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IL-17 (interleukin-17)在OLP病损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受体(interleukin-17 receptor,IL-17R)在OLP病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L-17+细胞散在分布于OLP病损组织黏膜固有层中.OLP局部组织中均存在IL-17R的表达,IL-17R主要表达于上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同时在上皮下淋巴细胞浸润层中也可见相当数量的炎症细胞表达IL-17R.结论:在OLP病损局部IL-17可与表达于上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和上皮下淋巴细胞浸润层中部分炎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IL-17R结合,进而参与OLP的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整合医学(Integrated Medicine)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初衷是感慨现代医学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无能为力,从而将目光投向中医、中药、针灸、运动、心理疗法等[1]。逐渐发展为将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和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医学体系[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鉴定骨膜细胞经骨形成蛋白7(BMP7)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方法 成人胫骨骨膜常规体外细胞培养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BMP7加成骨辅助剂和单纯成骨辅助剂进行体外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第5、10、15和20天分别采用Real Time-PCR检测骨钙素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水平,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糖胺聚糖(GAG),Real Time-PCR检测Ⅱ型胶原基因,比色法检测细胞ALP活性,ALP染色法检测ALP,Yon Kossa染色法检测钙结节.结果 两组骨钙素基因表达及上清液ALP、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含量均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的ALP和钙结节染色阳性率增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及Ⅱ型胶原基因表达表现为先高后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膜细胞在BMP7诱导下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成骨,表达出明显的成骨特异基因,并具有合成分泌成骨特异蛋白的功能;成骨化过程中,除直接分化成骨外,还存在部分细胞先经软骨形成再钙化成骨的现象;经骨膜细胞-BMP7途径在体外获取大量成骨细胞可用于组织工程的体外构骨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