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成功分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基础上,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6-3/10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dispase Ⅱ-trypsin两步消化法获取表皮基底层细胞,用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进行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的预处理:向对数生长期的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丝裂霉素C至终浓度为4mg/L,37℃下培养4h,弃去培养液,用D-Hank’s液洗3次,加入浓度为0.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出细胞,离心(200g,5min),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悬浮细胞,计数,以5.0×104/cm2的密度种于培养皿内,37℃、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下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将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悬浮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中,以2.0×104/cm2的密度接种在前1天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上,37℃、体积分数0.05的CO2培养箱下培养。24h换液,以后每3d换1次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采用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角质形成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采用dispaseⅡ消化法分离了真皮和表皮,获得较多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避免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污染。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5d可见明显的集落,约10d可长满单层。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表达,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有明显的表达。结论:用小鼠皮肤成纤维母细胞滋养层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液可以较好地培养原代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表达,这些结果为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关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j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 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Saidi  P; Lega  BZ; Kim  HC; Raska  K Jr 《Blood》1986,68(3):673-679
Several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conflicting result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anazol, an attenuated androgen, in raising plasma levels of clotting factors VIII and IX in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We undertook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using 8 weeks' administration of danazol (D), 600 mg/d, and 8 weeks' administration of placebo (P) separated by 2 weeks of rest in 12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A and four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B. Plasma factor VIII and IX levels, frequency and type of bleeding episodes, amount of factor concentrate infused, fibrinogen, fibrinolysis assays, antithrombin III, liver function, and immune parameters were followed. During the danazol phase a minimal increase was noted in the average clotting factor levels, an increase that, althou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as of hemostatically marginal magnitud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rotein C and plasminogen levels, however,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danazol period, suggestive of danazol-mediated enhanced fibrinolysis. Clinically, bleeding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more clotting factor was consumed during the danazol period. Furthermore, eight episodes of hematuria and oral mucosal bleeding was reported during the danazol phase in contrast to only one episode of hematuria during the placebo phase, consistent with an enhancement of fibrinolytic activity with danazol. We conclude that danazol does not have a hemosta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plasma levels of factor VIII and IX bu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enhancement of fibrinolytic activity, resulting in increased bleeding frequency and requiring more clotting factor infusions. Therefore, danazol is not a viable alterna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philia.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实验拟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体外细胞培养,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与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6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SD大鼠及SD仔鼠(出生1~3d)购自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15)和假手术组(n=15),假手术组只过线不结扎。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大鼠术后24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②选择SD仔鼠制备心肌成纤维细胞。将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以细胞数0.5:1,1:1,2:1混合培养24h后,半定量反转录一聚合酶联反应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当单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时,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1,2,4μL/L,培养24h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 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②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随着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增加。③在单个核细胞与心肌成纤维细胞2:1混合培养体系中,随着加入CD147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生成减少。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表面CD147表达明显增加,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成起上游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K3粉末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50~90℃,相对湿度为50~93%范围内,维生素K3的变色速率方程为—dR/dt=kRR,降解速率方程为d(Co—c)/dt=kC(co—c)1/2,光解速率方程为—dR/dt=kP(Ro—R)-1。kRC与热力学温度T和相对湿度RH的关系通式为k=k′exp(—EA/RT)exp(m′RH)。在实验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变色和降解的表观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05.51和130.72 kJ/mol。  相似文献   
6.
指数程序升温药物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新的程序升温(指数程序升温)药物稳定性预测加速试验方法及计算方法。在这一新的程序升温方法中,温度每升高10℃,升温速率将增大2~4倍:dT/dt=a(T-T0)/10·(dT/dt)0,使药物在高温和低温范围内的降解程度尽可能一致,提高了试验准确度。采用单因素优选法和数值积分法处理试验数据,避免了任何近似处理,使计算结果准确可靠。与线性升温、倒数升温和对数升温加速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指数程序升温法的准确性优于其它3种升温法。  相似文献   
7.
程序变温法确定药物降解反应级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子计算机模拟程序升温加速试验,从理论上阐明了常规的程序升温法不能确定药物降解反应级数的原因是因为同一组数据可由不同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组合所拟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一个变温程序中包含升温和降温部分;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程序变温方法(程序升降温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真正做到只通过一次程序变温加速试验,就获得包括反应级数在内的药物降解的动力学参数,且确定反应级数的能力与恒温法相近似。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抑制因子 ( LIF)是一种多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LIF存在于子宫内膜、妊娠期蜕膜及胎盘上。它通过与其受体 ( LIFR)结合 ,从而调节胚胎的着床及妊娠的维持。LIF不仅与其他细胞因子之间相互调节 ,且它还受到激素内分泌的严格调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原因不明不孕症妇女子宫内膜 LIF的表达较正常妇女减弱甚至缺失 ,这提示 LIF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着床失败的原因之一 ,也为不孕症的治疗及节育技术提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抑制骨保护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药物稳定性自由变温加速试验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以袖珍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用于药物稳定性自由变温加速试验的测温记录装置;介绍了一种用优选法和辛普森数值积分法处理自由变温加速试验数据的新算法。在这一新算法中,未作任何近似处理,也不需用多项式(或任何其它函数式)拟合温度—时间曲线,计算简明而结果准确,用袖珍电子计算机即可完成全部温度测量、记录和数据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