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MAC类似物Birinapant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对照组(Control)和Birinapant预处理组(Birinapant)。Blank组不做任何处理,Control组腹腔注射30 mg/kg体重的生理盐水,1 h后构建大鼠肝脏I/RI模型,Birinapant组腹腔注射30 mg/kg体重的Birinapant,1 h后构建大鼠肝脏I/RI模型。各组在模型建立4 h后取下肝脏组织,HE染色检测各组肝脏大体形态及炎症反应;收集大鼠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及IL-1β炎症因子水平;提取肝脏库普弗细胞(KCs),免疫荧光检测KCs中cIAP1和TRAF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IAP1和TRAF3与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的JNK、p-JNK、p38及p-p3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Birinapant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肝脏I/RI诱导的肝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Birinapant预处理也可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6及IL-1β炎症因子水平;Birinapant预处理可抑制KCs中cIAP1的表达进而抑制TRAF3的降解;Birinapant预处理可抑制KCs中p-JNK和p-p38的表达进而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预处理Birinapant可以通过抑制cIAP1的表达抑制TRAF3的降解,进而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对肝脏I/R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呼吸科危重病房的患者常合并有多种疾病,如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等,常有除呼吸机管道外的多种管道如尿管,胃管,中心静脉管等,极易出现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痰涂片以及培养需时较长并且检出率低,肺部的影像学检查有时因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进行CT检查,只能行床旁拍摄X线胸片,影像质量有限。肺活检只有很少患者进行。以往的研究表明G试验可能在肺部真菌感染具有早期诊断以及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特点。作者在RICU的患者中进行了血清以及肺泡灌洗液G试验联合检测,取得了初步结果。现道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对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40例未经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评估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6h、24h、7d、14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实验组的BI和QL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8岁.因左侧上腭无痛性肿块渐进性增大2个月就诊.1个月前发现左侧上前牙后方一肿块,无不适,抗生素口服治疗,肿块无变化.近1个月来肿块增大伴隐痛.于2012年2月1日收住口腔科病房.专科检查:左侧上腭见一1.5cm×1.2 cm× 0.5 cm肿块,表面黏膜色泽正常、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双侧颌下及颈部浅表淋巴结未扪及.上颌骨CT增强扫描加三维成像(利用容积再现技术)检查:左侧腭部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1.4cm,其所在部位骨质部分缺失,向上突入下鼻道,增强无明显强化,双侧下鼻甲稍大,鼻中隔略呈S形改变.诊断:左侧腭部软组织结节,性质待定(见内页4图1-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两例下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既往文献资料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例1患者考虑为肺单发型柱状细胞乳头状瘤,适合行手术切除.例2患者为气管、支气管多发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适合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结论 下呼吸道乳头状瘤是呼吸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主要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或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有恶变可能,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7.
龚建  张伟 《安徽医学》2008,29(3):327-328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4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3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名健康人进行昼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观察健康人群嗜酸粒细胞昼夜变化规律,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制。结果急性脑卒中,初期嗜酸粒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22×10^6/L或为零),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4×10^6/L)而稳定或趋向恢复;脑卒中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零。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66×10^6/L,分类计数≥0.02,预后良好;≤2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零,疴隋加重或预后极差;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6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60 mg+IL-2 100万单位+生理盐水50 ml+地塞米松5 mg。B组30例,注入顺铂60 mg+生理盐水50 ml+地塞米松5 mg。每周1次,连续治疗2~3周后观察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0%,B组为53.0%(P<0.05);A组的病变进展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Karnofsky评分≥70分的患者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Karnofsky<50分的患者显著低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博莱霉素联合IL-2胸腔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二甲双胍对晚期非糖尿病肺癌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初次确诊为肺癌晚期的非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化疗组(对照组)50例,加用二甲双胍治疗组(观察组)50例,评价其近期疗效、三年生存率、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计数、药物不良反应。用SPSS 17.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淋巴细胞亚群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_3~+、CD_4~+及CD_4~+/CD_8~+水平均有所降低,CD_8~+及NK细胞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晚期非糖尿病肺癌患者,可减轻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损伤程度,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