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宝祥  龚和禾 《江苏医药》1994,20(10):541-542
对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40例(对照组),加用尿激酶、阿斯匹林及潘生丁治疗56例(治疗组)。临床对照观察结果:住院期间胸痛平均缓解和消失时间治疗组明显效对照组短(P<0.01);ECG改善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2例、治疗组发生轻度出血4例。随访结果:近期、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及近期AMI发生率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1);远期AMI发生率和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进口奥美沙坦酯比较,评价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分别接受国产或进口奥美沙坦酯20mg口服治疗。4周后如诊室坐位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则维持原剂量;血压未达标者加量至国产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或进口奥美沙坦酯40mg+安慰剂2片,服药至8周末。在基线和第8周时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诊室坐位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20.24±13.13)/(15.03±6.79)mm Hg vs(18.66±10.41)/(14.24±5.90)mm Hg;8周后分别为(22.50±11.61)/(16.57±6.33)mm Hg vs(21.78±11.24)/(16.08±6.0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24h血压平均降幅分别为(8.8±3.0)/(10.8±2.8)mm Hg vs(8.9±4.0)/(9.2±4.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国产奥美沙坦酯治疗能有效、安全地降低血压,其降压幅度及平稳性与进口奥美沙坦酯相似。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 (ET)是目前所知主要由内皮生成的最强有力的动静脉血管收缩肽 ,收缩外周血管和肾血管[1,2 ] ,它在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各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福辛普利对其影响进行了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符合 1997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 76例 (男 49,女 2 7) ,年龄 46~ 75岁 ,平均 6 0± 15 .2 6岁 ,高血压病程 6~ 2 6年 ,其中Ⅰ期 2 0例 ,Ⅱ期 39例 ,Ⅲ期 17例 ,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归入此组病例。对照组 30例 (男18,女 12 ) ,年龄 47~ 6 8岁 ,平均 6 0± 9.2 2岁 ,均为无内…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应用125I标记的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51),通过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膜表面颗粒蛋白(GMP140)的含量。研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GMP140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1对象与方法: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衰竭患者及治疗前后的内皮素(ET)水平。结果表明,心衰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心功能级组明显高于Ⅱ级组;心力衰竭发作时的ET水平明显高于症状缓解后的ET水平,提示ET水平既可反映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速,也可以作为判定疗率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10 3例冠心病 (CHD)患者分成三组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39例 ,隐定型心绞痛 (SA)组 34例 ,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定量测定Hs-CRP。结果 AMI组与UA组的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SA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 -CRP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具有异质性一个群体,在病理类型,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方面均不同。我们主要通过脑钠肽(BNP)水平来探讨心脏神经激素的激活水平在ACS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VA)联合黄连素(berberine,BBR)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SIMVA组),B组(BBR组),C组(SIMVA+BBR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肝肾功能等变化?动物实验研究把高脂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6只,生理盐水),辛伐他汀[SIMVA,9只,6 mg/(kg·d)]组,黄连素[BBR,9只,90 mg/(kg·d)]组,辛伐他汀[SIMVA,6 mg/(kg·d)]+黄连素[BBR,90 mg/(kg·d)]组,辛伐他汀[SIMVA,9只,12 mg/(kg·d)]组,喂养30天,分别检测TC?TG?LDL-C及LDLR-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发现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药组,显效病例数是SIMVA组的1倍,有效率达100%;SIMVA组治疗前后TC?LDL-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BR组和BBR+SIMVA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和LDL-C差异显著(P < 0.01);3组间比较,C组降低TC?TG?LDL-C较A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C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动物实验也提示联合治疗在降低血脂和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上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 0.01),6 mg/(kg·d) SIMVA联合有效剂量的BBR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与12 mg/(kg·d) SIMVA相当?结论: 联合治疗比单用SIMVA或BBR更能有效降低LDL-C,增加BBR来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减少他汀类药物用量的50%?BBR作为他汀降脂药的理想补充剂给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125)I标记的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51),通过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膜表面颗粒蛋白(GMP-140)的含量。研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p)对GMP-140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Asp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AMI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清酶的改变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共76例(男52,女24),平均年龄66.2岁,平均体重58.4公斤。前壁28例,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加下壁6例,下壁3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理障碍情况,并探讨心理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将50例不明原因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患者组)分为心理治疗组和非心理治疗组,各25例。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与30名对照者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组SCL-90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理治疗组SCL-90总分为64.12±19.16,低于治疗前(78.14±21.68;P<0.05),室性早搏数亦随之减少(P<0.01)。非心理治疗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差异尤显著性。结论对有心理障碍的不明原因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有利于减少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