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本研究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相应体征及MR或CT等影像学资料确诊的LDH,采用规范化非手术治疗,经规范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用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肌电图(elec-tromyograptly,EMG)检查,旨在探讨肌电图变化与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引导组(US组),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监测,局部麻醉采用0.2%左布比卡因0.4mL/kg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4.42±0.47)min]高于C组[(2.78±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7.63±1.56)min]低于C组[(9.89±1.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氯胺酮的用量[(31.3±10.6)mg]低于C组[(60.6±11.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18.7±6.9)min]低于C组[(30.6±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量,临床效果更好;CMAP是神经阻滞的客观和量化的观察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黎鸣 《东方养生》2007,(2):141-141
犹太人散居全世界,人口占全人类人口0.2%多一点,文化杰出者在全人类文化杰出者中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中国人聚居东亚,人口占全人类人口超过20%。其文化最杰出者在全人类文化最杰出者中所占的比例,低到不足0.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颗粒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瘀积分、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12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服活血颗粒,每次1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分别于入院后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血瘀积分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瘀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两组治疗后第14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RP、TNF-α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IL-6、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L-10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第14天较治疗后第7天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活血颗粒具有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瘀程度的作用,可能与其上调IL-10表达,下调IL-1β、TNF-α表达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优化Riche-Cannieu吻合支(RCA),即尺神经深支与正中神经返支的电生理研究方法,并探讨RCA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 方法随机选取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17~58岁,平均37.8岁)无手部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者行电生理检测,均进行双侧检测,共200侧手。分别于肘、腕刺激尺神经,同侧拇短展肌记录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两处刺激均可记录到CMAP提示存在RCA。将检测者分为A、B组,前20例40侧为A组:表面电极刺激,表面电极、同芯针电极分别记录;后80例160侧为B组:表面电极刺激,同芯针电极记录。 结果A组表面电极记录显示,共16例31侧(77.5%)存在RCA,同芯针电极记录则仅显示3例6侧(15.0%)存在RCA。表面电极与同芯针电极比较,误差率高,达80.6%(25/31)。B组共20例35侧(21.9%)存在RCA。2组以同芯针电极记录共23例41侧手存在RCA,发生率为20.5%(41/200)。 结论记录电极的选择明显影响RCA检测的准确性,以同芯针电极记录RCA,方法精确、可靠。RCA在一般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拇短展肌可因其存在而获得尺神经的异位支配。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合并存在RCA时,其临床和电生理表现会与神经损伤的实际情况不符。充分了解RCA这一解剖变异的特点,对临床正确评价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情况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错误地解释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观察电针阳明经穴对AIS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的73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电针患侧肢体阳明经穴,对照组仅予相同的西医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三重刺激技术检测皮质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输刺腰夹脊穴结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肌电图及中医证候积分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合计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193例(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93例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96例、97例,对照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输刺腰夹脊穴治疗,数据观察:手术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肌电图指标变化、中医证候(腰膝酸软、腰脊疼痛、下肢麻痛、肢体发凉、神疲少气等)积分变化、并发症、疼痛评分(VAS)、日常矫形外科评分标准(JOA)及Oswesttry功能障碍指标评分(OD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效果(91.67%)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7.94%)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肌电图指标、中医证候(腰膝酸软、腰脊疼痛、下肢麻痛、肢体发凉、神疲少气等)积分、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SF-36评分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肌电图指标、中医证候(腰膝酸软、腰脊疼痛、下肢麻痛、肢体发凉、神疲少气等)积分、VAS评分、JOA...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其对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2例骨间前神经卡压征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1)惠侧及对侧骨间前神经运动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2)患侧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动作电位波幅:(3)患侧拇短展肌、指浅屈肌、旋前方肌、拇长屈肌肌电图。结果10例骨间前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12例骨间前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2例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动作电位波幅正常:12例旋前方肌、10例拇长屈肌肌电图示神经性损害;12例拇短展肌、指浅屈肌肌电图正常。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特点为:骨间前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其支配肌肉肌电图示神经性损害,而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正常.其支配肌肉肌电图正常。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可为该病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腓深副神经对腓深神经损伤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腓深副神经(腓浅神经的异常分支)对腓深神经损伤诊断的影响。方法 收集10例腓深神经损伤合并存在腓深副神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32.8岁,就其解剖基础、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测结果以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存在腓深副神经,腓深神经损伤时,趾短伸肌的外侧部或全部功能得以保留,导致患者腓深神经损伤程度与其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测结果不符。结论 充分了解腓深副神经这一解剖变异的特点,对临床正确评价腓深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对腓深神经损伤电生理检测结果的错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