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近6年来临床输血质控督查数据,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近6年上海市临床输血质控督查结果,分析2016—2021年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控督查数据,以获取其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变化特点和指标特征。结果 2016—2021年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总体水平稳步提升(F=3.82,P<0.01);不同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差异明显(F=9.00,P<0.01)。以2021年为例,各级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三级指标中房屋设施、仪器设备、诊断报告及病历书写的完全达标率分别是:三级综合为86.49%(32/37)、100%(37/37)、43.24%(16/37);三级专科为61.11%(11/18)、88.89%(16/18)、50.00%(9/18);二级综合为60.87%(14/23)、78.26%(18/23)、47.83%(11/23);二级专科为60.00%(9/15)、66.67%(10/15)、40.00%(6/15);社区办为52.38%(11/21)、38.10%(8/21)、42.86%(9/21)。结论 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2.
星形胶质细胞在促进突触形成和功能维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CNS)血流、支持和滋养神经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和血脑屏障功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AS)在CNS免疫反应、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产生条件和生理功能不同,RAS可分为A1型和A2型,不同亚型的RAS在不同CNS疾病发生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报道1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儿童谷固醇血症病例。谷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脂质代谢障碍, 由于其非典型临床表现, 诊断具有挑战性。研究强调了识别此病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案例涉及1例最初被误诊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的8岁儿童。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和分子分析, 包括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BCG5基因的纯合突变, 确诊为谷固醇血症。这一病例强调了需要综合诊断方法和提高临床的认识。通过分析1例儿童病例, 展示了谷固醇血症的复杂性和诊断难度。这名8岁儿童最初被误诊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后经过全面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 包括基因测序, 最终确诊为谷固醇血症。该病例表明, 对于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医生需要考虑更广泛的诊断可能性, 以减少误诊。这一研究强调了对谷固醇血症的认识和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现有spin-EB培养法,促进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iPSCs)分化生成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 MKs)。方法 本研究通过将hiPSCs初始接种量从3 500个细胞/孔提高至8 000个细胞/孔,增加了形成EB的大小。通过观察分化过程中EB-造血细胞的产生时间,检测不同阶段CD34+造血干祖细胞、CD41+MKs的增殖情况,研究该优化方案是否促进hiPSCs向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HPCs)和MKs分化。结果 通过提高hiPSCs初始接种量,增加形成EB的大小可促进hiPSCs向HPCs和MKs分化的进程和细胞产生效率。结论 我们研究描述了一种优化的和可重复的分化方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更高的产量从hiPSCs产生造血干祖细胞和成熟的巨核细胞。不断优化体外hiPSCs分化生成MKs和血小板的培养方案,并促进输血医学中大规模的体外血小板生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科研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205)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43例ITP患者和38例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miR-205的表达量; 分析miR-205与血小板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TP初诊患者(Naive ITP)PBMC miR-205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上调(1.81±0.48 vs 0.92±0.25,t=10.31,P<0.01); 治疗后不完全缓解组(incmplete remissiongroup,IR group)和初诊患者相比,miR-20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表达升高(1.63±0.65 vs 0.92±0.25,t=7.2,P<0.01); 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 group,CR group)治疗后(After treatment)PBMC miR-205的表达低于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的表达水平(1.07±0.43 vs 1.91±0.34,t=5.68,P<0.01); ITP患者PBMC中miR-205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0696,P<0.05)。结论 miR-205在ITP初诊患者PBMC中高表达,而治疗完全缓解后表达水平又降低,并且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或许会成为ITP诊疗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检验"已经逐步转向"检验医学",因而对新医学环境下的检验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实验室工作更密切的结合临床,与临床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将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如何建立一个使检验技术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使前者真正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去,是检验科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探索合理的解决方案,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长海医院检验科基地在教务科及各科室的协调配合下,于2005年即开始着手于检验医师的培养。该文主要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培养过程中,如何让检验医师在理论技术基础上深化临床信息,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精确的回馈与信息指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