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犬脑梗死ADC值、T2信号强度的演变规律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风后MR表观弥漫系数(appearance diffuse coefficient,ADC)值、T2信号强度的变化过程,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相对照。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脑梗死动物模型。依处死时间不同(次日、3d、1周和2周)随机分成4组。手术结束后多时点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MRA、DWI。以MR图像为依据选择病变部位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测量ADC值、T2信号强度,根据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计数毛细血管数,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点结果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h DWI可见梗死区明显高信号,且随时间的延长强度逐渐增高。ADC值术后3~4h下降到(5.61±1.39)mm2/s,相对于对侧半球的(9.85±2.04)mm2/s下降了大约43%,2周时达(9.83±1.11)mm2/s,仍然略低于正常。T2信号由24h的(4040.00±468.66)升高到2周时的(4806.80±739.52)。ADCr、T2r的变化与微血管计数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9、0.721,P<0.01)。形态学及电镜观察可见相应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结论脑梗死后ADC值变化呈先降后升规律,T2信号强度短期内持续升高,与MVC的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3.0T MR DTI及1H-MRS评价急性百草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研究急性百草枯(PQ)中毒后的神经影像学改变.方法 收集急性PQ中毒患者26例(病例组)及与其年龄、性别、职业相匹配的对照者26名(对照组),行MR T1WI、T2WI、DTI和1H-MRS检查.DTI数据分析选择额叶、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头、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海马等兴趣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各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弥散系数(DCavg),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组间差异与血毒物浓度的关系.1H-MRS选择基底节、海马、中脑、额叶4个兴趣区,分析主要代谢产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I)和脂质(Lip)与肌酸及磷酸肌酸(Cr)的比值变化.结果 病例组黑质网状带DCavg值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3),下降绝对值与血毒物浓度间无明显相关性(r=0.30,P=0.16).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基底节区的MI/Cr比值及海马区Lip/Cr比值较对照组增加(P=0.02、0.03).结论 急性PQ中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1H-MRS和DTI参数的改变,可能反映PQ中毒后大脑的某些区域处于轻度的水肿状态,微观代谢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3T MRI对正常志愿者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HPF)体积进行定量测量,提出正常值参考范围,并探讨其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GE Signa EXCITE 3.0T 高分辨MRI对140例健康志愿者(男73例,女 67例,年龄10~84 岁,平均45.8岁±18.3岁)行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T1WI成像,用GE公司AW4.2工作站采用半自动方法计算出HPF体积,并对不同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右侧HPF体积95%可信区间:男性为(2 245.43±299.45) mm3,女性为(2 113.87±292.02) mm3;左侧HPF 体积95%可信区间:男性为(2 182.97±286.44) mm3,女性为(2 043.89±311.02) mm3.男性海马体积大于女性(P<0.05);年龄与HPF体积之间为负相关(P<0.01).双侧HPF体积及HPF总体积在各年龄段存在着显著性组间差异(P<0.01).结论 3T MRI可以客观显示海马结构,对海马大小正常值范围的提出,对诊断海马病变尤其癫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据Pfirrmann分级的椎间盘髓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T2值、ADC值、FA值的改变。方法对72例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和轴位DTI序列检查。将正常与退变椎间盘分为1~5级,统计分析椎间盘髓核的相对T2值、ADC值和FA值关系。结果1、4、5级椎间盘相对T2值与ADC值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563、0.6024和0.8601, P <0.05),与FA值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851、-0.5356和-0.8287, P <0.05)。2级椎间盘,相对 T2值与 ADC 值正相关( r =0.4941, P <0.01),相对T2值与FA值无相关性( r =-0.2998, P >0.05)。3级椎间盘相对T2值与ADC值、相对T2值与FA值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2945、-0.0954, P >0.05)。 Pfirrmann分级分别与相对T2值、FA值、ADC值有相关性( P <0.01)。1级椎间盘与其余各级椎间盘的相对T2值、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TI可以作为判断椎间盘功能状况的有用指标。退变程度轻-中度的椎间盘可能经过治疗逆转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3.0T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MRfast cine-PC)法胸椎管内脑脊液流动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对30名正常志愿者采用3.0T磁共振仪进行检查获得常规矢状位FSE T2 WI后,于T6-7椎间盘层面定位行胸椎管脑脊液fast cine-PC法扫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流速编码(设置为5 cm/s、10 cm/s、15 cm/s、20 cm/s)、频率编码方向(R/L、A/P)、FOV(18 cm、26 cm、34 cm)、矩阵(384×256、256×128)、NEX(1次、2次)等参数,观察成像效果。结果流速编码采用5、10、15、20 cm/s时,图像质量为优、良、差者分别为0、16、14名,19、11、0名,28、2、0名,30、0、0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P=0.02);频率编码方向分别为A/P、R/L时,图像质量为优、差者分别为27、3名,10、20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P〈0.001);FOV分别为18 cm、26 cm、34 cm时,图像质量为优、良、差者分别为0、12、18名,11、18、1名,29、1、0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P=0.01);矩阵分别为384×256、256×128时,优、良图像分别为29、1名,3、27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P〈0.001);NEX分别为1次及2次时,优、良图像分别为6、24名,30、0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9,P〈0.001)。结论流速编码10 cm/s、频率编码方向A/P、FOV26 cm、矩阵256×128、NEX2次为采用3.0T MRfast cine-PC法扫描胸椎管内脑脊液的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脑梗死后恢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强效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促血管因子,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是否可以记录到这种治疗作用。目的: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追踪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治疗局灶性脑梗死家犬动物模型的效果,并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对照。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盲法评估,方差设计,Person相关分析,2周跟踪观察。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材料:实验于2001-04/2002-03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实验室完成,选择18只体质量10~15 kg的健康成年家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只和实验组9只。方法:所有动物股动脉插管,颈内动脉推注栓子到达大脑中动脉制成脑梗死动物模型。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h,1周,2周处死,每个时间点3只,实验组于术后1周处死4只,术后2周处死5只。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器注入含pcD2/hVEGF121质粒的溶液0.5mL(500-600 μg)。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手术后磁共振扫描,1次/11,共4次。扫描序列为TIWI,T2WI,3D-TOFMRA,DWI,CETIWI。术后24h,3d,1周、2周重复上述序列扫描。动物处死后以MR图像为依据选择病变部位的细胞形态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微血管记数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表观分布系数,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计数每高倍视野下的毛细血管数,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将MR扫描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对照,分析MR信号改变同免疫组化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术后24h,1周,2周时脑梗死区及对侧相应区微血管计数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计数。②各组动物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结果:18只家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h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可见到梗死区明显高信号,且随时间的延长强度逐渐增高。②表观分布系数值术后三四个小时下降到(5.61&;#177;1.39)mm^2/s,相对于对侧半球(9.85&;#177;2.04)mm^2/s下降了约43%,2周时达(9.83&;#177;1.11)mm^2/s,仍然略低于正常。③后续磁共振扫描显示表观分布系数比率由超急性期的下降开始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升高更显著。2周时组间出现显著差异(P=0.032,0.006)。④2周时实验组患侧微血管计数免疫阳性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28.80&;#177;3.29)个/视野,(20.70&;#177;4.47)个/视野,(P〈0.01)]。⑤实验组患侧1,2周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4.20&;#177;9.40)个/视野,(51.90&;#177;5.74)个/视野;(72.70&;#177;6.98)个/视野,(58.40&;#177;6.35)个/视野,(P〈0.01)]。⑥将磁共振检查结果同免疫组化结果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表观分布系数比率变化与微血管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9,P〈0.01。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r=0.668,P〈0.01)。结论: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基因治疗后,随时间进展局部微血管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上升。同时表观分布系数的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及微血管计数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ofthespinalcord ,SCD)是由维生素B12 缺乏引起的亚急性发病的以脊髓后索、侧索损害为主的变性疾病 ,也可累及周围神经和大脑白质 ,可与恶性贫血共存。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和末梢型感觉异常。现将我们 6年来诊治的 9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 5岁 ,平均 (4 7.2±6 .1)岁。病程 2个月至 2年 ,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进行性起病。首发症状 :肢体麻木者 4例 ,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者 3例 ,双下肢僵硬无力者 2例。…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脑梗死后恢复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强效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促血管因子,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是否可以记录到这种治疗作用.目的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追踪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治疗局灶性脑梗死家犬动物模型的效果,并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对照.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盲法评估,方差设计,Person相关分析,2周跟踪观察.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材料实验于2001-04/2002-03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实验室完成,选择18只体质量10~15 kg的健康成年家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只和实验组9只.方法所有动物股动脉插管,颈内动脉推注栓子到达大脑中动脉制成脑梗死动物模型.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h,1周,2周处死,每个时间点3只,实验组于术后1周处死4只,术后2周处死5只.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器注入含pcD2/hVEGF121质粒的溶液0.5 mL(500~600 μg).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手术后磁共振扫描,1次/h,共4次.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MRA,DWI,CET1WI.术后24 h,3 d,1周、2周重复上述序列扫描.动物处死后以MR图像为依据选择病变部位的细胞形态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微血管记数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表观分布系数,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计数每高倍视野下的毛细血管数,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将MR扫描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对照,分析MR信号改变同免疫组化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术后24h,1周,2周时脑梗死区及对侧相应区微血管计数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计数.②各组动物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结果18只家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 h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可见到梗死区明显高信号,且随时间的延长强度逐渐增高.②表观分布系数值术后三四个小时下降到(5.611.39)mm2/s,相对于对侧半球(9.85±2.04)mm2/s下降了约43%,2周时达(9.83±1.11)mm2/s,仍然略低于正常.③后续磁共振扫描显示表观分布系数比率由超急性期的下降开始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升高更显著,2周时组间出现显著差异(P=0.032,0.006).④2周时实验组患侧微血管计数免疫阳性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28.80±3.29)个/视野,(20.70±4.47)个/视野,(P<0.01)].⑤实验组患侧1,2周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4.20±9.40)个/视野,(51.90±5.74)个/视野;(72.70±6.98)个/视野,(58.40±6.35)个/视野,(P<0.01)].⑥将磁共振检查结果同免疫组化结果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表观分布系数比率变化与微血管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9,P<0.01.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r=0.668,P<0.01).结论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基因治疗后,随时间进展局部微血管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上升.同时表观分布系数的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及微血管计数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度妊高征患者的颅脑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期的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动脉或静脉 ,以缺血性或出血性改变为主 ,有时二者并存。妊娠期生理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及某些孕期并发症 (如妊高征 )对脑血管病症的发生有诱发及促进作用 ,严重危及母婴生命 ,需要及时确诊 ,以便积极救治。现报道 1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诊治的 2 9例重度妊高征 (先兆子痫和子痫 )患者的脑部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表现 ,以了解其合并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和影像学特征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重度妊高征 2 9例。年龄 2 1~ 36岁 ,平均年龄 (2 5 .2± 3.6 )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兔不同时间短暂局灶脑缺血后MRI(包括DWI、PWI和T2WI)缺血改变的时程,并且评价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10和30min短暂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和假手术组,各组15只。在阻塞前、阻塞中和再灌注后0.5h、2h、6h、12h、24h、48h、72h对实验动物MRI检查(包括DWI,PWI和T2WI),在MRI检查后于72h时间点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在假手术组,无MRI和组织学异常。在7、10和30min组,在阻塞时的灌注不足和DWI高信号于再灌注后消失。此后,在7min组,DWI,PWI和T2WI保持正常,而在15和30min组,于6~12小时观察点出现继发的DWI高信号和T2WI异常。组织学检查显示在三组均有神经元坏死,但是,坏死神经元数目在15和30min组显著高于7min组(P<0.001)。结论于再灌注后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或持久消失依赖于缺血持续时间。DWI信号异常的短暂消失动物有广泛的神经元坏死;然而,DWI信号异常持久消失并不不表明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完全恢复。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在有些脑缺血后DWI正常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以及有些经历过TIA的患者表现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