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患病率、高危因素.方法分别对1997~2000年期间233例VLBW和1999~2000年期间12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3例VLBW中有56例ROP,患病率为24.0%,其中每年ROP患病率在22.6%~25.5%,1例致盲.通过对30余种高危因素与121例VLBW发生ROP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及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发现,低出生体重、输血、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结论预防ROP的发生应首先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减少输血,预防和及时纠正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2.
191例婴幼儿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测听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听阈预测的纯音听力图对婴幼儿进行分频率听力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GSI-Audera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对正常婴儿15例(30耳)、70例(121耳)2次以上耳声发射(OAE)复筛仍阳性的婴幼儿以及106例(212耳)疑有听力障碍的婴幼儿进行了测试。结果:听力正常组预测纯音的听力评估平均为(19·56±3·8)dBHL;70例(121耳)2次以上(OAE)复筛阳性的婴幼儿ASSR听力评估结果为正常:8耳;轻度:55耳;中度:39耳;中重度:8耳;重度:6耳;极重度:5耳。106例(212耳)疑有听力障碍婴幼儿ASSR听力评估结果正常:74耳,轻度:26耳,中度:26耳,中重度:2耳,重度:5耳,极重度:79耳。结论:利用ASSR听阈预测的纯音听阈来进行分频率听力评估,是1种具有频率特性、可靠的客观测听方法。很适于婴幼儿客观测听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阳性后续进行详细的分频率听力评估的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听力筛查阳性患儿追踪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方法,了解广东省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制定适合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方案,提出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简称DPOAE)对27322例出生后2~4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6周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测听技术进行听力学诊断。对有听损失高危因素者于6个月~3岁之间每半年监测一次听力变化。结果自2001年7月至2003年11月,四家医院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33706例,实际接受初筛查27322例,新生儿初筛率为81.05%;初筛通过23332例(85.45%),需复筛的共3990例,实际复筛人数3391例,通过3003例,门诊复筛率为84%。复筛未通过例数388例,复筛后阳性率为1.4%。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28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02‰(单耳和双耳)。单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0.29‰,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0.73‰。初筛的阳性率为14.55%。假阳性率为14.51%,两步筛查后的阳性率为1.40%,假阳性率为1.33%。本组未发现假阴性病例。结论通过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DPOAE),ASSR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及听力学诊断,可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及早提出医学意见,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应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对332例(664耳)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用TEOAE和用AABR两项检查进行比较.3个月龄时行听力学诊断评估.结果 TEOAE阳性率为13.8%,AABR阳性率为14.4%.AABR测试准确率为94.2%.确诊阳性率为9.33%.结论 AABR能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病例,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首选的听力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听反应阈,了解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该方法与声场视觉强化测听之间阈值的差异。方法:①选取2002-01/2004-12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进行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的0~3岁婴幼儿321例。②在睡眠状态下测试了32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分析各年龄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不同频率反应阈值分布范围。③2岁以上者进行声场视觉强化测听,将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与声场听阈(视觉强化)进行比较。④评估标准:正常反应阈<30dB;轻度听力损失反应阈31~50dB;中度听力损失反应阈51~70dB;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71~90dB;极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91dB。结果:①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321例婴幼儿,47.4%反应阈<30dB。②听力正常组以及轻度听力损失组、中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为6~18dB,二者有高度的相关性。③极重度和重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小于5dB,极重度听力损失组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组的阈值之差为5~13dB。结论: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婴幼儿,仍有约半数婴幼儿的听阈是在正常范围。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在睡眠状态下反应结果稳定,是一种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赖群欣  麦飞 《护理学报》2001,8(5):28-29
笔通过对临床459例(482眼)3-8个月的婴儿泪囊炎患儿实施泪道探通治疗的护理。469眼1次探通获得痊愈,8眼经第2次探通亦获得痊愈,5眼2次探通无效。总有效率为98.96%。认为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适宜的治疗环境,熟练的探通技巧,正确固定的体位和探通后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是预防并发症,确保泪道探通成功,提高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患病率、高危因素。方法:分别对1997~2000年期间233例VLBW和1999~2000年期间12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3例VLBW中有56例ROP,患病率为24.0%.其中每年ROP患病率在22.6%~25.5%,1例致盲。通过对30余种高危因素与121例VLBW发生ROP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及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发现,低出生体重、输血、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结论:预防ROP的发生应首先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减少输血,预防和及时纠正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珠海市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开展现状及信息化管理模式运行情况,探讨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及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新模式.方法 采用现场填写质控评分表、面向各医院听力筛查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珠海市24家助产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质控,调查筛查工作普及状况、筛查率、转诊率及信息化管理现状.结果 ①2014年全市新生儿分娩量30 808人,听力初筛25 295人,筛查率82.11%(25 295/30 808).其中14家已开展听力筛查医院中有10家医院初筛率达95%以上,另外4家医院的初筛率分别为93.02%、66.79%、55.29%、48.37%;10家未全面开展听力筛查医院转诊率低于40%,各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开展情况差距较大. ②全市2014年新生儿听力初筛阳性率9.34%(2 363/25 295),复筛阳性率7.98%(145/1 816),接受听力学诊断193人(64.14%,93/145);最后确诊双耳听力异常30人,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0.12%(30/25 295);需进行耳聋干预8人,其中6人已接受医学干预,干预率为75%(6/8).③珠海市听力筛查信息化工作已推行近十年,但听力筛查系统使用情况不佳,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结论 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不仅要重视筛查率,更要提高筛查未通过者的复筛率、诊断率、干预率和回访率等,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加强对听力损失高危儿及听力障碍者的长期跟踪随访,以提高听力筛查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婴儿期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造成小儿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语言障碍、视听障碍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查,能早期发现脑损伤患儿存在的听觉通路损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的实质损害。  相似文献   
10.
高危儿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儿与听力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率,旨在提高该省高危儿听力筛查-诊断-干预水平。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该院新生儿科其中的2177例患儿,在病情稳定后或出院前用DPOAE进行听力筛查,筛查未通过者行ASSR听阈评估。结果:受检患儿中有471例初筛未通过,占21.6%,1个月后复筛仍未通过155例,占7.1%,ASSR听阈评估异常者43例,占2.1%。其中:早产儿组为1.2%,出生体重<2500g组为5.7%,高胆红素血症组为1.3%,窒息组为2.5%,新生儿肺炎组0.4%,母亲孕期病毒感染组1.5%,新生儿败血症组1.3%,应用耳毒性药物组为3.1%,接受机械通气>5天组为2.1%,颅面耳道中耳畸形组42.8%,家族中有耳聋病史组为5.9%。结论:在有高危因素新生儿中,存在大约2%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相关的听力筛查、综合性听阈评估,使听力障碍的患儿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