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诱因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症状及病毒感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情况,以便对病毒性心肌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儿发病前1~14天有上呼吸道感染15例(55.5%),消化道感染8例(29.6%),腮腺炎1例(3.7%),水痘1例(3.7%),伴有发热史16例(59.3%),无感染史2例(7.4%).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本组病毒性心肌炎92.3%发病前有感染史,因此要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在1~14天内有病毒感染的患儿出现胸闷、气促、面色苍白、乏力、多汗、头晕、腹痛、抽搐症状,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对2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经外周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疗法,并对换血前后电解质、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结果 本组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后分别为(595.28±134.44)μmol/L和(275.17±74.05)μmol/L,有明显下降(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53.77%.换血后血电解质稳定,血糖暂时性升高,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但在24 h内自行恢复至正常.换血过程中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波动,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具有较高的胆红素换出率,疗效肯定,操作简便,安全,内环境的影响较小,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4 5例小儿肺炎急性期、恢复期血、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含量和血清肌酐 (Cr)及尿素氮(BUN) ;82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 ,比较轻型及重型肺炎急性期、恢复期血、尿 β2 MG含量变化 ,并与肺炎血清Cr及BUN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急性期血、尿 β2 MG显著高于对照组 (t =2 .75 P <0 .0 1) ;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 =1.86 P >0 .0 5 ) ;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轻型与重型肺炎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t=2 .14  P <0 .0 5 )。肺炎血 β2 MG与血清C…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β2-微球蛋白与肾功能损害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儿肺炎血、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的含量变化 ,探讨 β2 MG与肾功能损害关系以及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4 5例儿童肺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尿β2 MG含量 ,同时检测血清肌酐 (Cr)及尿素氮 (BU N) ;与 8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急性期血、尿 β2 M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肺炎轻型与重型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肺炎患儿血β2 MG与血清 Cr、BU N相互关系间呈正相关 (r BUN=0 .6 35 ,r Cr=0 .6 2 1;P均 <0 .0 5 )。急性期血β2 MG增高异常率 (81% )明显高于血 Cr(13% )及 BU N(19% )异常率。结论 :肾功能损害可能是小儿肺炎时伴随的较普遍现象 ,以重型肺炎更明显 ,肾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 ;血、尿β2 MG是监测小儿肺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易被误诊,腹痛程度轻重不一,但腹部体征与腹痛不平行,结合胃镜检查有指导,临床治疗意义。结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临床上不少见,在皮疹出现前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80例极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取40例作观察组,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取40例作对照组,进行常规鼻饲喂养,观察对比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时、出生7d、出生14d体质量,黄疸持续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低血糖、贫血、感染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喂养不耐受、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低钙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14d的体质量与出生时对比皆有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增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黄疸持续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明显对比对照组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NEC、低血糖、贫血、感染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喂养不耐受、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低钙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明显促进患儿的体格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常规鼻饲喂养,且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代谢功能,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为尽早达到经口喂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9.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1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辅助/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_2<10.6 kPa,PH>7.15)。其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20~3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 kPa,吸入氧浓度(FiO_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同时监测PHV前后动脉血气(ABG)、心率(HR)、血压(BP)。结果通气前PaO_2为5.05±0.65 kPa,血pH值7.16±0.08,PaCO_2为9.55±1.22 kPa。在采用PHV模式2~6、24、72 h后,血pH值和PaO_2均明显上升(P<0.01),而PaCO_2则在72 h内保持一定范围高水平后渐下降。14例均存活,无发生气压伤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 采用PHV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_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有助于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较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0.
麦隽  展爱红  林明祥  扬育芳 《河北医学》2006,12(10):1025-1026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病死率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中3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72%,死亡5例,死亡率10%,9例放弃治疗。死亡主要原因:重度硬肿症,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全部患儿均存在一种以上并发症。病死率随胎龄的下降而上升,病死率与出生体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与监护,提高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