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肠道菌群、胃肠激素水平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108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肠内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膳食纤维组,各54例.待两组患者均恢复肠鸣音、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肠内营养,膳食纤维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液中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持续干预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周后的肠道菌群组成、胃肠激素水平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结果: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较干预前明显升高,膳食纤维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内毒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膳食纤维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可改善SAP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Cyclin D1在2017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的喉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的石蜡包埋标本共133例,其中包括喉原位癌(n=23)、喉高级别异型增生(n=49)、喉低级别异型增生(n=31)、选择同期的声带息肉(n=30)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标本中浸润上皮内的CD163+TAMs百分比及Cyclin D1在上皮基底层、副基底层、中1/3层及上1/3层阳性细胞数量。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CD163+TAMs和Cyclin D1鉴别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异型增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喉高级别异型增生中,浸润上皮的CD163+TAMs百分比(17. 2%)明显高于其在喉低级别异型增生中的百分比(1.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喉上皮基底层中Cyclin D1的表达在喉高级别异型增生(61. 18±15. 16 cells/field)比喉低级别异型增生(15. 26±7. 39cells/field)明显增加(P 0. 01)。CD163+TAMs作为诊断标志物鉴别喉低级别异型增生与高级别异型增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58,Cyclin D1的AUC为0. 909(P 0. 01)。结论浸润上皮内的CD163+TAMs和基底层Cyclin D1的表达模式可作为鉴别喉高级别异型增生与低级别异型增生的标志物;在喉癌前病变进展过程中Cyclin D1成对称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例胃肠道CFT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胃肠道CFT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5岁;5例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回盲部;胃肠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黏膜面光滑;组织学表现为大量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其内可见稀疏分布的梭形细胞,散在及灶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营养不良性钙化和砂粒体形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117、DOG-1、CD34、Actin、Desmin、S-100,ALK、Ig G、Ig G4,Ki-67指数为0~5%;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切除治疗,随访6~3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容易误诊为消化道其他间叶来源性肿瘤,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做出综合诊断。手术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患者男,36岁.因"右面部皮肤红疹1个月"于2007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右面部皮肤红疹1.5 cm×1.5cm×1.0 cm,突出皮肤,结节状,色暗红.未发现其余部位皮肤病变和淋巴结肿大.遂行面部结节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的性质,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4例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染色,并进行随访.结果 4例发生的部位分别是扁桃体2例、咽弓部1例,阑尾1例.病程为1周至3个月,随访3~84个月均未见复发.除阑尾外其他部位的大体形态均呈息肉状.组织学以膨胀、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管为主要特点,淋巴管周围伴有明显纤维化;免疫表型为淋巴管内聚集的细胞以T细胞为主.结论淋巴管内淋巴细胞聚集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病变,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可能导致局部淋巴管受压、淋巴细胞潴留;组织形态类似于脉管内淋巴瘤,呈现单一的T细胞免疫表型,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且表现为孤立性病变,无明显恶性临床表现.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1.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2个月前自觉右腹股沟区疼痛,行走时加剧,于2009年6月在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股沟区多枚淋巴结肿大,直径约4.0~5.0 cm,胰周、腹主动脉及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实性结节,最大直径为4.5 cm;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肝门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2009年7月23日手术切除右腹股沟淋巴结.原单位病理诊断:考虑为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肿瘤.因多家医院诊断结果存在分歧,遂来我院会诊,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无其他脏器肿瘤病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PGIM中女性8例,男性6例;中位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ic tumors,ACOT)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Lin-Weiss-Bisceglia(LWB)评分及赫尔辛基评分两种评分标准的病理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8年3月至2019年7月诊断的44例AC...  相似文献   
9.
10.
1.病例简介:患者男,36岁.因"右面部皮肤红疹1个月"于2007年4月来我院就诊.体检:右面部皮肤红疹1.5 cm×1.5cm×1.0 cm,突出皮肤,结节状,色暗红.未发现其余部位皮肤病变和淋巴结肿大.遂行面部结节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