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 分析我科1993~2002年间经手术治疗12例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病理特点与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相似。主要表现为乙状结肠肠壁肥厚,部分肌纤维变性。结肠黏膜萎缩,黏膜下充血水肿;肌间神经丛减少,均可见神经节细胞发育幼稚,且数量减少或体积变小,呈固缩或空泡变性。结论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大多有肠神经元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常骨骼处于一个吸收与生长重建的连续过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生理活性保持着动态平衡,机械力学刺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机械力学刺激过低时,如宇航失重和长期卧床、肢体制动的人员均可导致骨密度、骨钙含量、骨基质蛋白、骨形成速度的降低;而绝经后妇女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增加骨骼载荷,可减少其骨质疏松的发生。体内力学环境复杂,而离体实验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加载方式,来控制各种变量(力学的不同类型、大小、频率、时间和细胞的不同种系等),观察细胞对力学刺激的响应。体内实验及临床应用,发现适当的牵张应力在骨折修复、正畸牙移动以及牵拉成骨(颌骨发育不足的矫治、骨缺损的整复、肢体延长)等中,能刺激骨组织自身生长与重建。成骨细胞是其中重要的感受与效应细胞.可通过力敏感离子通道、G蛋白与酪氨酸激酶、整合素受体与细胞骨架等多种途径,感受体内外力学刺激,并将力学刺激信号转化为细胞生物化学信号,介导力相关敏感基因表达,合成各种酶类等活性物质,激活信号网络级联反应,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病理活动。国内外有关机械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影响的研究,为牵张应力在骨科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分布状态,探讨HD和AH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确诊为HD和AHD的患者各20例,取巨结肠根治术吻合口远端的全层肠壁作为实验组,另取16例正常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CD117)标记ICCs,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CCs。结果对照组中大量ICCs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和环纵肌层内,ICCs包绕神经丛周围,肌层间ICCs连续分布;HD组远端肠管中肌层间和各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甚至缺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D组远端肠管中神经丛大小不一,ICCs分布差异大,大多数神经丛区ICCs减少,环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与A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远端结肠中ICCs减少比AHD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AHD病变肠管中除了神经节细胞的异常外,同时存在ICCs异常;ICCs在HD和AHD的分布不同可能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有关;肠管中ICCs数量可能与临床症状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对移植肠ATPase、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相比①前者能延长受体动物的存活期,并对移植小肠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减轻和延迟作用;②肝小肠联合移植的移植物内ATPase、AKP和AChE活性反应较好。结果表明上述3种酶活性的改变能相应地反映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受体动物的生存状态,并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临床监测中的一种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小儿假性胰腺囊肿.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们收治经B超、钡餐、CT和MRI以及手术证实的假性胰腺囊肿15例.结果发现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最小1岁4个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9.4岁.而且7例有明显外伤史(7/15,占40%),恶心呕吐(14/15,占93%)、腹痛(11/15,占73%),腹部肿块(10/15,占66%)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有发热、消瘦、贫血.此外,在诊断上除依靠病史、体检和临床表现外,B超是最适宜和有价值的诊断依据,钡餐、CT和MRI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发现一旦血清淀粉酶下降后又重新回升,不但对确诊有重要意义,也是手术的重要指证.14例接受手术治疗患儿均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结论①小儿假性胰腺囊肿诊断除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外,B超对小儿仍是有价值的辅助检查,诊断困难时可结合钡餐、CT和MRI加以鉴别.②小儿假性胰腺囊肿多与外伤有关,男>女,因男孩好动、顽皮受伤机率多.③囊肿形成超过6周,或者B超显示囊肿壁形成明显时应选用内引流手术,较大囊肿仅外引流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6.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congenitalbil iarydilation ,CBD)又称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ongenitalcholedochalcyst,CCC) ,是胆道系统常见的先天性异常 ,172 3年由Vater首次报告。本病具有癌变倾向 ,194 4年Irwin和Morison[1] 首先报道了第一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胆道癌 ,此后连续有人报道 ,引起人们的重视。196 9年Babbit[2 ] 首先提出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maljunction ,PBM )是CBD形成的原因后 ,对PBM的深入研究发现 ,伴PBM的CBD胆道癌变率明显增高 ,且发病平均年龄比无PBM者低 10~ 15岁[3 ] ,已有报道最早癌变年龄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药方剂"肠粘连方"在新生儿肠道疾病的外科及保守治疗中的作用,并讨论此方剂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41例新生儿肠道疾病患儿。其中30例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肠梗阻(手术组),14例为中药组,除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外,加服中药方剂"肠粘连方"治疗,余16例予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11例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手术组),入院时均出现呕吐、腹胀,喂养后反复便血、炎症指标上升,但无手术指征,其中5例加服中药治疗,为中药组,6例予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分析患儿口服中药后,肠梗阻症状及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中药组、对照组肠梗阻后至全量喂养时间分别为(10. 6±0. 7) d和(12. 8±0. 6) d,中药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2. 23,P=0. 03);中药组及对照组二次手术率分别为7. 1%(1/14)和25%(4/16),病死率分别为7. 1%(1/14)和18. 8%(3/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见(P 0. 05)。未手术组:中药组患儿经反复禁食、抗炎治疗无效,停止给予或降级给予抗生素后,炎症指标上升,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肠穿孔、大量便血或腹膜炎体征,加服中药方剂后症状均逐渐好转,大便隐血均转为阴性,炎症指标恢复正常,服用中药后全量喂养时间为(17. 4±2. 5) d;对照组中2例经常规治疗好转出院,全量喂养时间为(29. 5±0. 5) d,2例出现肠穿孔予手术治疗,其余2例死亡。结论中药方剂"肠粘连方"不仅对新生儿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疗效,而且对新生儿早期NEC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Aurora-A激酶是丝/苏氨酸激酶蛋白激酶,被认为是一个新的致癌因子,参与调控细胞有丝分裂中中心体的成熟与分离,纺锤体的组装、稳定,染色体的浓集、中板聚合和稳定等多种事件[1].阐明Aurora-A激酶表达在肾癌组织中的意义,可能有助于寻找治疗肾肿瘤的新方法.现就近年来研究Aurora-A激酶与肾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磊  魏明发  冯杰雄  魏昊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6):358-360,F003
目的 研究胆道闭锁 (biliaryatresia ,BA)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情况 ,探讨其与BA的关系。方法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 )和Ki -67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 3 8例胆道闭锁患儿与 16例正常对照儿童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情况。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为 (5 1.74±19 .93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12 .3 4± 19.3 2 ) % (P <0 .0 1) ,增殖指数 (19.0 4± 9.78) %相对正常对照 (12 .68± 15 .5 6) %有所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肝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分别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A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增殖指数 (P <0 .0 1) ,而肝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正常对照组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胆道闭锁的发生及其进行性发展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增殖不平衡有关 ,该疾病可能是一种波及整个胆管系统的全胆道病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先天性巨结肠(Hirsehprung’s disease,HD)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更新、手术技巧的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但对远期功能及生活质量全面评估的报道仍尚少。主要是术后远期排便功能的评价比较困难,因为无法定义正常的排便功能,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及饮食对排便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现就目前巨结肠患儿术后远期排便功能的主客观症状、生长发育等生活质量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