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采用标化率和截缩率描述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应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s, 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结果 2019年女性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和36.54/10万,较1990年增加了1倍,以平均每年3.33%速度递增。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在2001年达到最高(8.71/10万),世标死亡率在2004年达到最高(9.30/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随年龄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0~<60岁达到最高为0.70,死亡风险从20~<25岁的-0.21上升到75~<80岁的1.07;随时期发病和死亡风险上升,分别从1990—1994年的-0.53和-0....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0-2014年武汉市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变化,为制定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江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数据,采用标化死亡率描述脑血管病的死亡趋势,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2000-2014年江岸区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APC模型分析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均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武汉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风险下降,但是疾病负担增加,因此在重视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同时,应把疾病预防的重点放在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畸形孕早期筛查中脐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参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326例孕11~14w胎儿的临床资料。采用GE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胎儿脐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参数,其中包括心室收缩期波峰(S波)、心室舒张早期波峰(D波)、心房收缩期波峰(a波)、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S/a比值。结果1326例孕11~14w胎儿中共有1267例为正常胎儿,59例为异常胎儿。随着孕周的升高,胎儿的RI、PI和S/a比值均逐渐降低。43例脐静脉导管异常胎儿中38例为a波反向,5例为a波消失。脐静脉导管异常组的胎儿异常率(18.60%)显著高于正常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脐静脉导管正常组和异常组的染色体异常具有显著差异(P<0.05)。脐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参数诊断染色体异常的特异度为0.74%,阴性预测值为96.08%。结论在孕11~14w胎儿的早期筛查中,脐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参数异常主要表现为a波反向和消失。脐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参数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可作为胎儿染色体异常早期筛查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8~11周两胚胎长度差异对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产前超声诊断并经引产或产后病理证实的TRAPS病例37例(TRAPS组),另选同期产前超声检查及产后随访未见明显结构异常的早孕期单绒毛膜双胎妊娠4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8~11周两胚胎相差长度及超声孕周相差天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胚胎相差长度及超声孕周相差天数在早孕期预测TRAPS的诊断效能。结果 TRAPS组与对照组两胚胎超声孕周相差天数分别为(9.1±6.9)d、(1.6±1.5)d,两胚胎相差长度分别为7.9(3.8,17.2)mm、0.9(0.1,3.4)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两胚胎超声孕周相差天数≥5 d、两胚胎相差长度≥4.5 mm时预测TRAPS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5、67.6%、97.6%、92.3%、77.3%和0.66、75.7%、97.5%、87.8%、82.2%。结论 妊娠8~11周胚胎长度差异对早期预测TRAP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产次及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PR)厚度改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4~12月产后42~60 d复诊的产妇150例,包括初次阴道分娩、二次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产妇各50例。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静息和最大缩肛动作下经会阴腔内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左、右侧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PR厚度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静息状态时,初次及二次阴道分娩组左、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均小于剖宫产分娩组[左侧:(5.66±1.22)mm vs(6.05±1.05)mm vs(6.73±1.30)mm、(5.88±1.22)mm vs(6.11±1.12)mm vs(6.71±1.08)mm、(5.96±1.13)mm vs(6.15±0.94)mm vs(6.72±1.21)mm;右侧:(5.88±1.34)mm vs(5.80±1.16)mm vs(6.49±0.96)mm、(6.14±1.38)mm vs(6.10±0.95)mm vs(6.81±0.91)mm、(6.22±1.30)mm vs(6.10±1.15)mm vs(7.01±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比较:左侧,t=4.244、3.602、3.246,P<0.001、<0.001、=0.002;右侧,t=2.617、2.866、3.133,P=0.010、0.005、0.002;二次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比较:左侧,t=2.877、2.727、2.631,P=0.005、0.008、0.010;右侧,t=3.240、3.816、3.838,P=0.002、<0.001、<0.001)。最大缩肛动作时,初次阴道分娩组产妇左、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均小于剖宫产分娩组[左侧:(6.83±1.30)mm vs(7.76±1.25)mm、(7.00±1.42)mm vs(7.72±1.05)mm、(7.09±1.36)mm vs(7.83±1.28)mm;右侧:(7.11±1.35)mm vs(7.70±1.20)mm、(7.17±1.25)mm vs(7.89±1.20)mm、(7.33±1.36)mm vs(8.01±1.4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3.646、2.883、2.802,P<0.001、=0.005、=0.006;右侧:t=2.192、2.310、2.419,P=0.031、0.023、0.017];二次阴道分娩组产妇PR左、右侧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分别为(7.32±1.20)mm、(7.28±1.27)mm、(7.56±1.35)mm;(7.23±1.19)mm、(7.44±1.22)mm、(7.51±1.09)mm,与剖宫产分娩组产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动作时,初次阴道分娩组与二次阴道分娩组产妇PR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分娩对PR收缩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初次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对PR收缩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产次对肛提肌裂孔(LH)面积的影响及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产妇250例,包括初次经阴道分娩产妇(FVD组)150例、二次经阴道分娩(SVD组)及剖宫产产妇(CS组)各50例,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LH面积的变化,并选择同期120例未分娩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POP盆底超声检出率。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POP分为POP组(167例)和无POP组(203例),比较2组间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LH面积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有POP组和无POP组间LH面积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POP的超声检出率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LH面积分别为(16.59±3.12)cm2、(15.34±3.50)cm2、(13.09±2.78)cm2及(11.09±2.47)cm2;Valsalva状态下各组LH面积分别为(22.80±8.37)cm2、(18.46±6.63)cm2、(15.58±3.91)cm2及(13.11±5.30)cm2;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各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9、11.14,P均<0.001)。对照组、CS组、FVD组及SVD组POP超声检出率分别为:17.5%、26.0%、60.0%及86.0%,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VD组 vs FVD组:χ2=11.38,P<0.001;SVD组 vs CS组:χ2=36.53,P<0.001;SVD组vs对照组:χ2=70.55,P<0.001;FVD组vs CS组:χ2=17.36,P<0.001;FVD组vs对照组:χ2=49.74,P<0.001)。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POP组LH面积均大于无POP组[(14.88±3.49)cm2 vs(12.38±2.17)cm2;(20.93±6.53)cm2 vs(15.59±3.50)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9.50,P均<0.001)。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及产次对女性LH面积的影响程度不同;LH面积越大,发生POP的风险越高。盆底三维超声能够测量产后女性不同状态下的LH面积,从而早期发现盆底支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