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是近年新兴的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一种智能化通气模式,理论上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舒适的通气支持.但其对c0PD呼吸衰竭患者效果如何研究不多,本研究将AsV与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SIMV-PSV)联合通气模式进行对照分析,探讨ASV模式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洁副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的致病因素为浊毒,病机关键在于浊毒郁肺,治则为化浊解毒、宣肺止哮。在治疗哮喘时以化浊解毒为总纲,按照哮喘的分期医治,并辨证论治,同时顾及兼症。急性发作期化浊解毒;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则辅以扶正祛邪,且重视虫类药的应用;缓解期则重在补脾益肾,温煦下焦,健运中州,并创立了“化浊止哮”系列方,应用于哮喘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病例组)和14例健康就诊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组BALF和外周血中IL-17和IL-6的水平,分析病例组患者IL-17和IL-6水平与其肺功能的关系。结果 IPF组患者血清和BALF中IL-6水平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IPF组患者血清和BALF中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IPF组患者血清和BALF患者的IL-6和IL-17水平与FVC、FEV1、FEV1∕FVC和DLco水平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P均0.01)。结论 IL-17和IL-6可能在IPF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并有可能作为判断IPF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和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CVA 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喷雾吸入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钠睡前口服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 TGF-β1和 SAA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TGF-β1和 SAA 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TGF-β1和 SAA 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两组FEV1、PEF、FEV1/FVC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FEV1、PEF、FEV1/FVC 改善更明显(P <0.05或<0.01)。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喷雾吸入布地奈德对小儿 CVA 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气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症状控制和最小化未来风险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管理的目标,实行哮喘患者的长期管理是哮喘防治非常关键的部分,有效的哮喘管理才能实现哮喘的控制.本文结合指南和临床工作实践,归纳总结成人哮喘管理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就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对比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方法就我院2013年06月01日至2015年02月01日就医的80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将80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类的方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其中,干预组的40例患者经由多索茶碱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经由氨茶碱治疗的方式。同时,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后发现,干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干预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后发现,使用多索茶碱的方式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而且能够减少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人数。  相似文献   
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92岁。因肺炎急性呼吸衰竭后昏迷而入院就诊。查体:体温36.0℃、脉搏108次/分、呼吸频率28次/分、血压135/65mmHg(1mmHg=0.133KPa),指尖血氧饱和度(SpO2)74%,颜面青紫,121唇紫绀,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浅促,三凹征明显,下颌式呼吸,双肺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分,心律齐,腹部平软,肠鸣音略弱,双下肢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通气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4例存在自主呼吸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先使用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后改为ASV模式,另一组先使用A/C模式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采用对照性研究方法,比较前后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影响,以及两组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及调机次数。结果从A/C模式改为ASV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平均气道压(Pro)、气道闭合压(P0.1)和浅快呼吸指数(RSB)下降,潮气量(VT)和肺顺应性(C)上升(P〈0.01);从A/C模式改为SIMV+PSV后RR、Pp、Pm、P0.1和RSB下降(P〈0.01)。两组其余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变更模式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SV组的调机次数明显少于SIMV+PSV组(8.5±2.2vs13.1±3.1,P〈0.01)。结论ASV和SIMV+PSV与A/C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运用于撤机时两种模式效果无明显差别,但ASV操作相对简单,适合于临床医师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