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16例AMI的溶栓治疗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糖尿病组(n=26)、非糖尿病组(n= 90)。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和下降情况及心肌酶水平峰值变化,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病学分会制定的间接标准及其组合判断方法评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随访观察和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9±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8±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梗塞血管再通:糖尿病组有13例,再通率为56.5%,非糖尿病组66例,再通率为75.9%,两组再通率相比,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糖尿病组溶栓后有42.3% (11例),非糖尿病组21.1%(19例),两组发生率比较糖尿病组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病死率在糖尿病组死亡5例(占19.2%),非糖尿病组死亡9例(占10.0%),两组相比,糖尿病组死亡率有增多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5.6年(2.2~7.5年),糖尿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差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2.
肺栓塞是一种发病率和误诊率均很高的心肺血管疾病.其中栓塞面积在2个肺叶以上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AMPE)常常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引起迅速死亡,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笔者就手术后AMP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痉挛(CAS)可诱发血栓形成(CATH)、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SD),动物实验证实了 CAS 可致 CATH—AMI,硝苯吡啶(Nifedipinle)、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成功地防止了实验性 CAS 所导致的 CATH—AMI,NTG加 H 静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已取得防止和减少 AMI 发病和病死率的效果。本研究用于治疗 AMI 观察其对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效果。AMI 患者分两组,均入监护病房1—5日。治疗组326例用 NTG15—45mg/日、H100—200mg/日,日夜连续静滴1—2周;对照组300例常规口服扩冠、抗凝药物,给极化液川芎嗪160mg 静滴。二组性别年龄、原有疾病、梗塞部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 TXB_2/6酮 PdFia 和血小板粘附率下降 P<0.01,血清酶和 Cu—Zn SOD 降为正常范围,冠脉造影示12.5%(5/40),冠脉正常或大致正常提示由于 CAS 致 AMI。结果:①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前者多于后者,死于心室纤颤少于后者,室壁瘤前者多于后者,心脏破裂显著少于后者。②病死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326),12%(36/300;P<0.01,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小于60岁者2.2%:6.3%,大于60岁者8%:18%P<0.01。提示扩冠解痉抗凝治疗可防止并发症恶化,降低 AMI 病死率,在严密观察及时调整滴速情况下可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文氏型心房回波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54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Ⅱ°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入院,经静滴654-2后5天转为Ⅱ°一型房室传导阻滞。(附图)心电图特点为:1.具备Ⅱ°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2.在较长P-R间期的QRS波群后紧跟一逆行P’波,呈现P-QRS-P’现象,且R-P’间期较短;3.QRS无畸形;4.P’平均电轴在-90°—-110°之间。以上特点均符合Schamroth关于文氏型心房回波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相似文献   
6.
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研究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61例,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48h之内,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本次发作不伴急性心肌缺血和其他急性心外病症,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甲状腺机能亢进.随机分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组和静脉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450mg(2例体重过轻者给以300mg).毛花甙C组采用0.4mg静脉小壶滴人,若4h仍未转复则追加0.2mg.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两组4h和8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普罗帕酮组共31例,4h转复17例(54.8%),平均转复时间(1.6±0.2)h;4~8h转复6例(19.4%),未转复成功8例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转复成功者(P<O.01),未发现明显副作用.静脉毛花甙c组共30例,4h内转复8例(26.7%),平均转复时间(2.7±0.9)h;4~8h转复5例(16.7%).两组比较4h内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P<0.05),4h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P<O.01).结论对于新近发生的(持续发作48h之内)、不伴心功能不全和急性心肌缺血及其他急性心外病症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是一个快速、方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 ,6 2岁。因反复发作性胸痛 13年 ,近 1个月胸闷、气短于 1995年 2月 2 2日入院。 1982年 7月 18日因急性广泛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入我院治疗。 1990年 5月 13日因再发急性下壁与正后壁心肌梗死第二次入院治疗 ,同时确诊患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院外平时服用硝酸甘油、依那普利、阿斯匹林。体格检查 :血压 10 0 / 6 5mmHg ,心率 82次 /分 ,半坐位 ,颈静脉怒张 ,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性罗音 ,心律齐 ,心音正常 ,肝脾未触及肿大 ,下肢浮肿。血电解质、血脂、心肌酶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增大 ,以左心增大为主 …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19岁。于1998年8月19日收入我院骨科行右上肢神经探查术,术前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于8月21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1个月前患者曾自觉心悸不适,于外省某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发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示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于当地医院,两次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后行同步直流电转复心律两次均无效。因患者急于到我院行上肢手术,故于1998年8月14日在我市某医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强的松10mg,每日1次。观察两天为窦性心律,心率60~70bpm,患者无任何不适。于8月17日来到我院骨科。  体检:体温36.8℃,心率50bpm,呼吸18次/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细胞的原癌基因c-myc。c-fos及c-jun的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巯甲丙脯酸进行干涉。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单纯心肌梗死组;(2)梗塞给药组;(3)假手术组。梗塞给药组于手术前3d开始饲以巯甲丙脯酸(2g/L)。结果左室非梗塞区心肌的c-myc,c-fos及c-jun的mRNA水平手术后24h达峰值,c-myc于手术后10d,c-jun于手术后7d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但c-fos于术后持续高表达。在梗塞给药组,c-myc,c-fos于手术后7d、10d,c-jun于手术后各时间点其mRNA水平达假手术组程度。结论上述基因在非梗塞区心肌均有过量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转换酶抑制剂对其有所抑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放射性核素在心血管方面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它对AMI的诊断、监测、心功能的估价均有一定的价值,简述如下。 一、急性心肌梗塞时热区扫描(hot spot)近年来发现许多放射性药物可浓聚在梗塞的心肌细胞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