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PCR及ELISA方法联合检测HBV在肝细胞癌肝组织中及血清标本中的感染情况。HBV-DNA在肝组织与血清标本中的检出率不同,分别为81.3%和37.5%,血清HBV-DNA的检出与HBsAg不一致。提示血清和肝组织中的HBV-DNA的差异检测结合ELISA可以初步显示HBV在体内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钙黏蛋白、MMP-2蛋白及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2种组织中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3种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其E-钙黏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而MMP.2蛋白和MMP.9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T3+T4期、N1~N3期及Ⅲ+Ⅳ期胃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低于T1+T2期、NO期及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MI期和Ⅲ+Ⅳ期胃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M0期和I+Ⅱ期胃癌组织(P〈0.05);T3+T4期、Ⅲ+Ⅳ期及低-未分化的胃癌组织其MMP.9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T1+T2期、I+Ⅱ期及高-中分化胃癌组织(P〈O.05)。结论E-钙黏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MMP-2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远处转移,而MMP-9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分化及肿瘤浸润。该3种蛋白可作为判断胃癌分期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管癌行腹腔镜下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状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96例胆管癌患者(分型为Ⅲa、Ⅲb和Ⅳ)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2组,引流组应用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手术组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术治疗。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和近期疗效比较用卡方检验(常规资料)和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生存分析模型为Kaplan-meier乘积限模型,两组生存率比较为Logrank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引流组共有10例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手术组共有17例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手术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引流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64.6%(P<0.05)。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明显低于引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2%(P<0.05)。引流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39.6%、14.6%和10.4%低于手术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60.4%、22.9%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胆管癌行腹腔镜下手术患者近期疗效较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长期生存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组织中钙黏附分子(CDH1)的甲基化程度;探索CDH1启动子的甲基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与肿瘤分化、浸润、淋巴及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热转化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40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DH1的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并回顾性地分析CDH1的启动子甲基化与HP感染、肿瘤分化、浸润、淋巴及远处转移等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统计学关联。结果胃癌组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对照组(67.5%、12.5%,P〈0.05)。胃癌组中低一未分化肿瘤组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肿瘤组(80.6%、22.2%,P〈0.05);胃癌组中HP阳性患者的CDH1基因甲基化率高于HP阴性患者(78.1%、25.0%,P〈0.05);而胃癌组中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患者性别、肿瘤浸润程度、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CDH1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过程,并且CDH1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了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H1基因甲基化与胃癌患者的HP感染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提示HP感染可能参与了抑癌基因甲基化失活及肿瘤演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异搏停和化疗药对荷瘤小鼠的疗效,为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做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癌瘤内多点多次注射给药,观察抑瘤率、肿瘤坏死情况、小鼠死亡率,同时用RT-PCR方法测其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sresistancegene,mdr1)的表达。[结果]荷瘤组(LT)、化疗组(C)、异搏停组(V)、化疗药 异搏停组(CV)的mdr1分别为(13/14、14/14、3/14、1/14);V组、CV组与LT组的mdr1比较P<0.05;LT 与C 的mdr1比较P<0.05。C组、CV组抑瘤率分别为(35%、63.6%)与LT组比较P<0.05;CV组抑瘤率(63.6%)与C组(35%)比较P<0.05。C组、CV组死亡率分别为(3/20、2/20)与LT组(8/20)比较P<0.05。CV组肿瘤坏死严重。[结论]化疗药和异搏停同时应用较单纯化疗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为佳,提示临床化疗时应给予逆转mdr1的药物,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中的盆腔引流(附17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盆腔引流应用与否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总结1995年-2003年手术治疗化脓、坏疽性阑尾炎1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例行阑尾切除加盆腔引流手术的病人中,2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高热;在101例行阑尾切除未加盆腔引流手术的病人中,52例分别出现不同程度高热寒战、恶心腹胀、切口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盆腔引流组(4/72)与非盆腔引流组(52/101)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中应用盆腔引流能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年代以来,腹部外科术后胃排空障碍(Delayedgastricemptying,DGE)的报道明显增多,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导致了医生错误判断和不合适的外科决策。笔者结合经治的12例有价值的病例,复习有关文献,针对DGE作肤浅的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ME联合术中动脉灌注及腹腔内间质缓释剂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行CME联合术中动脉灌注并腹腔内间质缓释剂化疗的结肠癌患者104例为试验组,98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检测试验组癌组织、癌旁组织、术后引流液以及外周血5-FU浓度。随访3年,记录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肝脏转移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癌组织中5-FU浓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试验组患者术后第3天腹腔内引流液5-FU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外周血5-FU浓度达到峰值。试验组淋巴结转移率、肝脏转移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明显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且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肝脏转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吻合术后输出袢逆行性肠套叠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胃肠吻合术后输出袢逆行性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且术前诊断明确;3例切除坏死段肠管改行结肠后Roux-en-Y胃肠吻合术;1例肠管未坏死,检查套叠部位未见病理性改变只行套叠复位.3例痊愈,1例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随访1~7年,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 输出袢逆行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各种因素造成胃肠蠕动失调;合理的消化道胃肠重建是预防的关键;X线及CT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肠吻合术后输出袢逆行性肠套叠治愈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