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753例病理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新疆贲门癌的民族分布特点,探索其病因及发病学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753例贲门癌存档病例资料进行民族分布、年龄及组织学分类分析.结果753例贲门癌中腺癌有667例,所占比例最高(88.92%);哈萨克族129例,其就诊率明显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P<0.001);各民族病例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贲门癌男女比例为7.461.结论新疆哈萨克族贲门癌高发且患病年龄较轻,可能与其特殊生活方式及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7.8岁.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相关.肿瘤位于小脑12例,大脑半球4例,第四脑室和鞍区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脑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显示16例肿瘤组织学形态呈典型的双向结构,13例含Rosenthal纤维,11例含嗜酸性颗粒小体,10例呈少突胶质细胞瘤样改变,16例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12例呈肾小球样血管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标记示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酸性钙结合蛋白及波形蛋白,瘤细胞增殖指数均<1%.1例术后1d死于并发症.10例平均随访53.8个月,6例症状改善,2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PA多发生在青少年,小脑为好发部位;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组织典型的双向结构、Rosenthal纤维、嗜酸性颗粒小体等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按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标准,对1 62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29例肿瘤中,神经上皮组织肿瘤509例(占39.67%);脑神经和脊神经根肿瘤155例(占12.08%),脑膜肿瘤495例(占38.58%),淋巴瘤和造血组织肿瘤16例(占1.25%),生殖细胞肿瘤10例(占0.78%),颅咽管瘤35例(占2.73%),转移性肿瘤63例(占4.91%).成人组以脑膜瘤、高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和神经鞘瘤为常见类型,而<16岁儿童组则以髓母细胞瘤、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常见.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胚胎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脑膜瘤女性多于男性.1 629例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幕上1 234例(占75.75%)为主,幕下272例(占16.70%),椎管内123例(占7.55%).幕上主要以大脑半球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脑膜瘤和鞍区的垂体腺瘤、颅咽管瘤为多见;幕下常见的肿瘤为小脑的血管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小脑桥脑角的神经鞘瘤、脑膜瘤;椎管内最多见的肿瘤为神经鞘瘤.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神经上皮肿瘤最多见,其次为脑膜肿瘤.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部位等因素有关,了解其特点,对于正确的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肢体软组织内的LCH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EBV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0岁,因左下肢肿痛1个月余就诊。体检显示肿物位于左大腿中下段,大小约12 cm×8 cm×6 cm。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血管瘤伴出血及周围软组织炎,临床考虑为肉瘤。术中见肿物位于肌肉与韧带之间,紧邻骨膜。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大量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所组成,呈结节状、巢状和片状分布于横纹肌、韧带和脂肪组织之间,间质背景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另见少量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CD1a。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结论 LCH可表现为肢体软组织内的局限性病变,如不了解可被误诊为小圆细胞性肉瘤,因此熟悉LCH的形态特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会诊中。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中PAI-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63例,分为原位癌组、高分化组、中低分化组)与正常宫颈石蜡包埋组织(15例.对照组)中PAI—1、TGF-β1的表达。结果:(1)PAI-1在对照组、宫颈原位癌组、高分化组、中低分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75.00%(6/8)、51.85%(1427)、82.14%(23/28);对照组0(0/15)与宫颈癌组68.25%(43/63)间PAI—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各组间PAI—1蛋白阳性表达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I—1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2)TGF-β1在对照组、宫颈原位癌组、高分化组、中低分化组的细胞胞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2/15)、95.00%(2/8)、48.15%(13,27)、71.43%(20,/28):对照组13.33%(2/15)与宫颈癌组55.56%(35/63)间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存各组间细胞胞浆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理分级有关;而在各组细胞外基质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2/15)、37.50%(3/8)、22.22%(6/27)、42.86%(12/28);对照组与宫颈癌组33.33%(21/63)间基质中TGF-β1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宫颈癌中TGF-β1对PAI-1的表达有正协同作用(r=0.282.P〈0.05);其表达率与年龄、民族无关。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PAI-1、TGF-β1的异常表达提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联合检测PAI—1、TGF-β1有可能成为预测子宫颈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腺癌与非癌组织中IGF—IR、p53的异常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93例贲门腺癌和21例非癌组织的IGF-IR、p53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学意义。结果:(1)IGF~IR、p53在贲门腺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4.95%(79/93)、75.27%(70/93),在贲门非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62%(10/21)、4.76%(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哈萨克、维吾尔、汉族民族间IGF—IR、p53阳性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IGF-IR的阳性表达与贲门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4)贲门腺癌中IGF-IR与p53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IGF-IR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腺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表型分析.方法:收集了172例新疆哈萨克族ESC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69.2%新疆哈萨克族ESCC患者<65岁,病变多在食管的中下段.其病理学分期,多以T3 +T4为主.哈萨克族ESCC组织CyclinD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汉族ESCC(P=0.02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ESCC具有种族特异性,推测CyclinD1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PV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PV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1例发生于8.5岁幼女,1例发生于54岁成年女性,均以右侧大阴唇复发性肿块就诊.大体上,肿块不明显,切面呈灰白色,纤维组织样.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层内,周界不清.细胞密度低,由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大昔的胶原纤维样间质组成.梭形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病变向皮下组织延伸,在邻近的脂肪组织之间、血管之间或在神经周围穿插性生长,形成类似错构瘤样的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主要表达波形蛋白,部分弱阳性表达CD34,不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钙调蛋白(h-caldesmon)、CD99、S-100蛋白、bcl-2、β-catenin、ER和PR.结论 PVF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前幼女外阴的良性间叶性病变,偶可发生于成年人.PVF可能代表了一种外阴正常间叶组织的过度增生.临床上近1/3的病例如切除不净可发生局部复发,偶可自发性消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基因组DNA的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0例原发性ARMS患者标本中PAX3-FKHR和PAX7-FKHR融合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分析ARMS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特征.根据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同时收集ARMS细胞株A204作为对照.结果 10例原发性ARMS患者标本中,PAX3-FKHR融合基因表达6例,PAX7-FKHR融合基因表达2例,2例未检测到融合基因表达.CGH分析结果 显示,10例ARMS标本中,基因组DNA扩增频率最高的染色体臂为12q,占70.0%;其他依次为2p、6p、6q、10q、2q、4q、15q、1p、9q、14q和18q,均≥30.0%;其中常见的最小重叠扩增区段为12q13、2p24、6p21和2q31.基因组DNA缺失频率最高的染色体臂是3p、6p、20q和21q,均>30.0%;缺失部位比较分散,最小重叠缺失区段无集中趋势.伴有融合基因表达的8例ARMS标本中,基因组DNA扩增频率最高的染色体臂是12q,占87.5%;其他依次为10q、2p、2q、6p、6q、1p、4q、8q、11q、14q和15q,均>30.0%.基因组DNA缺失频率最高的染色体臂是3p、5q、6p、1q、8p、11p、20q和21q,均>30.0%.ARMS的染色体改变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年龄和性别均无关(均P>0.05).结论 12q、2p、6p、6q、10q、2q、4q、15q、1p、9q、14q和18q的扩增以及3p、6p、20q和21q的缺失可能与ARMS的发病相关,12q的扩增还可能与PAX3-FKHR和PAX7-FKHR融合基因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p53突变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技术对90例贲门腺癌(包括哈族29例,维族30例,汉族31例;癌组织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分别有17、55、18例)及21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和HP的检测,并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以上病例的p53异常表达;同时应用上述不同方法分别检测20例胃窦部腺癌HPV16/18、HP感染和p53的表达。结果HPV16/18和HP感染及t)53在新疆贲门腺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31/90),14.4%(13/90)和73.33%(66/90),在切缘正常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0、4.76%(1/21);它们的阳性检出率在癌和非癌组织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HPV16/18、HP及p53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和HP感染阳性率与贲门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贲门腺癌患者中p53与HPV16/18和HP的感染之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胃窦部腺癌患者中HPV16/18及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20)、55%(11/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窦部腺癌组织中p53的阳性检出率为80%(16/20),与其在贲门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HPV16/18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关系不大;胃窦部HPV16/18感染率较低,而HP感染检出率较高;(2)贲门癌组织中HPV16/18、HP感染和p5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民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5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3)p53的异常表达与HPV16/18或HP感染在胃贲门、幽门区腺癌的发生可能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