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医院及社会机构中心理从业人员工作现状。方法:采样分层方便取样,选取华东、中南、西北三地区的学校、医院以及社会机构中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调查,得到600份有效问卷。结果:从业人员从业年限平均为5.4年,每周工作时间平均为7.1 h,每月接诊人次数平均为24.6个,医院类从业时间最长;完成全程平均为25.3%,一半及以上平均为36.9%,一半以下平均为37.8%;单次收费上,医院类平均为74.8元,社会机构类平均为142.7元;接诊问题主要为一般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与精神疾病,工作形式主要为面对面,其次为电话咨询与网络咨询;服务对象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以成人、青少年为主;地区以城市和乡镇为主;学历以中学、本科及以上为主;经济以收入中等占主要;从业人员平均每人知道的疗法数为10种,平均使用数超过5种,从业原因依次为个人兴趣、帮助他人、帮助自我、工作分配与谋生职业,从业压力来源依次为专业技能欠缺、继续教育机会缺乏、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负荷重、心理疲倦与治疗关系难以建立。结论:我国心理卫生行业发展相对不成熟,从业人员从业时间较短,工作时间相对不足,收费相对低廉。各机构从业人员的从业动机与当前工作压力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心理从业人员社会支持水平。方法:以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的600名心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为研究工具,问卷调查后运用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等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性别的心理从业人员SSRS总分及3个维度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地区的心理从业人员主观支持上无统计学差异,总分及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东地区与西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差异显著;来自学校、医院和社会机构的心理从业人员的社会支持无统计学差异(P>0.05);专职和兼职心理从业人员的客观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东地区心理从业人员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高于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兼职心理从业人员的客观支持高于专职心理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一概念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Ⅲ>(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Ⅲ, DSM-Ⅲ)首次定义PTSD并确立PTSD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教育、医疗和“其他”从业系统中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的理论取向.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方便抽样,在中国内地6个行政区选取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从业者1232名,包括教育、医疗和“其他”从业系统,以及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城市.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现状调查问卷中的“疗法和疗效”部分,调查从业者的常用疗法和首选疗法.结果:3个系统从业者常用疗法的前3位依次为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3个系统从业者首选疗法的前3位依次为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其中,教育系统首选认知疗法的比例高于“其他”从业系统(47.8%vs.35.2%),医疗系统和“其他”从业系统首选精神分析的比例高于教育系统(16.6%,21.1%vs.10.0%),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首选CBT的比例高于“其他”从业系统(11.5%,14.4% vs.5.2%),均P <0.05.结论:本研究提示,3个从业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均更多地选择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经典”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地震后1年半,应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及社会支持评定问卷(SSRS),以震区454名普通群众为被试,对ETI得分和SSR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被试社会支持水平与PTSD整体症状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②被试社会支持各维度的水平与PTSD各症状群均为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同。负相关程度排序依次为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结论:社会支持水平是PTSD的保护性因子,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PTSD负相关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医院及社会机构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构成。方法:采样分层方便取样,选取华东、中南、西北三地区的学校、医院以及社会机构中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调查,得到600份有效问卷。结果:我国心理从业人员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2.15,平均年龄(36.60±7.74)岁。专业背景以医学背景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55.3%的从业人员为本科学历,25.5%为硕士;中级职称(36.25%)最多,37.2%无职称;收入以中等收入为主。77.2%的从业人员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54.3%为兼职;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91.1%有证书,43.5%为兼职。从业人员近一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次数为2.7次,平均为51.9 h,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近一年继续教育时间最多。63.2%的从业人员工作有督导,其中督导师占15.5%,社会机构类中比例最低。结论:我国心理卫生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心理学背景人员增多,学历水平有较大提升,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构的从业人员水平不一,医院类相对较高,社会机构类相对较低。我国心理卫生行业的培训与督导系统不完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督导,尤其是对于社会机构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地震后1年半,应用德国埃森创伤问卷(ETI)及社会支持评定问卷(SSRS),以震区454名普通群众为被试,对ETI得分和SSRS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被试社会支持水平与PTSD整体症状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②被试社会支持各维度的水平与PTSD各症状群均为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同。负相关程度排序依次为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结论:社会支持水平是PTSD的保护性因子,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PTSD负相关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