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CD133+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总检测90例样本,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以CD133+细胞作为内皮组细胞(EPC)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EPC数量,并分别记录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百分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患者外周CD133+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1);与梗死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746,P<0.01),脑梗死各病因分型的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A型中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高于LAA型、CE型(P<0.01),LAA型与CE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CD133+水平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在术前脑电图(EEG)检查对于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20例.术前进行1至2周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进行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严格根据癫(痫)手术要求进行定位评估,切除致(痫)灶,对EEG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满意)12例,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良好)6例,效果差2例,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致的EEG定位评估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