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心室电重构及室颤阈值的影响.方法 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 制备大鼠MI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MI组(n=8)、中等剂量辛伐他汀组(M-SIM组,n=8)、大剂量辛伐他汀组(H-SIM组,n=8);另设假手术组(Sham组,n=8),在相同位置只挂线不结扎.MI 24 h后,M-SIM组和H-SIM组分别以1 mg·kg<'-1>·d<'-1>和10 mg·kg<'-1>·d<'-1>辛伐他汀(溶于蒸馏水中)灌胃连续4周;MI组和Sham组则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MI 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在体电生理检查.结果 各组大鼠MI前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4周后与Sham组相比,MI组QTc间期明显延长(P<0.05),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频率曲线下移;MI组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VT)发生率升高,室颤阈值明显降低(均P<0.05);在MI组,slsl间期为90 ms和80 ms时的ERP较SlSl间期为120 ms时明显延长(P<0.05).M-SIM组及H-SIM组QTc间期均较MI组缩短(P<0.05),ERP-频率曲线上移,各SlSl间期时对应的ER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IVT发生率明显降低,室颤阈值明显升高(均P<0.05).M-SIM组与H-SIM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改善大鼠MI后电生理重构,调整频率依赖适应性变化,提高室颤阈值而改善MI后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并非少见,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随着AMI常规18导联心电图的开展,其诊治率不断提高。本文探讨下壁合并正后壁AMI时V1导联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88岁。因胸闷、胸骨后痛7h入院,查体:神清,血压110/60mmHg,心率7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入院后查心电图(图1A)示:①窦性心律,频率60~75次/分;②急性下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③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④房性期前收缩;⑤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h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P波规则出现,频率77~86次/分,每三个窦性P波下传一QRS波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3.5 )岁(10...  相似文献   
5.
阐述Q波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损害和T波改变的关系。Q波性前壁心肌梗死T波倒置的存在以及T波从倒置转变到直立需要的时间可以用来评估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预适应是凭短暂的缺血发作来增加心脏对随之而来的缺血损伤承受力的现象。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晚期预适应既可以保护心肌顿抑,又可以保护心肌梗死。硝酸酯类药物可以通过在体内释放NO模拟晚期预适应,达到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下降至100mg/dl以下是否可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该研究对在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使LDL减低的两种不同效力的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40mg/d和阿伐他汀80mg/d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这是一个有161例组成的单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平均年龄60岁;71.4%男性;46%伴有心血管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8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出迷走神经性房颤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7岁,1年内晕厥2次。患儿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无异常,脑电图、头颅CT、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出现5.3s窦性静止,继而发生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患儿经健康教育和自主神经功能锻炼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出现晕厥,未发生心房颤动。结论直立倾斜试验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诱发迷走神经性房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继发性QT间期缩短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QT间期缩短,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2岁,晨起刷牙时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QT及QTc间期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0次/min,房性期前收缩3次,QT及QTc均值正常。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内结构大致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脑电图无异常。头颅CT无异常。空腹血糖5.2 mmol/L。基础直立倾斜试验为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显示,患儿在直立倾斜16 min时出现窦性停搏,随即晕厥,窦性停搏分别为2.9 s和11.4 s,并行人工胸外按压。在出现窦性停搏之前可见QT间期缩短(QT=330 ms),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1/2)(RR))缩短(QTc=320 ms),QT/QTp=78%[QTp:QT间期预测值=656/(1+心率/100),正常QT间期的下限为QTp的88%]。结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诱发QT间期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所有患者血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水平。将入选患者按血浆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n=56)和高Hcy组(n=54),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生化、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将入选患者按照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为非杓型组(n=45)、杓型组(n=40)、极度杓型组(n=10)、反杓型组(n=15),对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Hcy、血生化进行比较。对患者血浆Hcy与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Hcy组男性比例较正常Hcy组高(P0.001);高Hcy组患者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正常Hcy组高(P0.05);高Hcy组高密度脂蛋白较正常Hcy组低(P=0.036),高Hcy组血肌酐水平较正常Hcy组高(P=0.001)。反杓型组患者血浆Hcy较其他3组高(P=0.001)。患者血浆Hcy与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线性相关(P0.05);血浆Hcy与血压变异、变异系数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可能与高血压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积极降低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