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对6例皮肤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中足背皮肤缺损3例、外踝皮肤缺损1例、头皮恶型肿瘤切除后头皮缺损1例、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采用带腓动静脉蒂小腿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外踝皮肤缺损3例,吻合短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头皮缺损1例、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例,吻合长蒂血管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颞面部皮肤缺损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临床采用侧块钉手术治疗齿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浅谈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总结1例采用侧块钉手术治疗齿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诊疗过程,简论上位颈椎的固定方法.结果 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影像学复查显示寰枢椎稳定性良好.结论 采用侧块钉手术治疗齿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高位颈椎的稳定性,手术方法简化,固定确切,是现今该类疾病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 AVN-FH)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血供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1]。股骨头坏死可以是特发或因激素的长期应用、酗酒、创伤、高凝血病、肾性骨病、痛风等因素而导致,其中激素的长期应用和酗酒为主要诱因[2-4]。尤其发生于中青年患者(平均年龄38岁)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如早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在4年内的发生率为80%[5]。虽然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方法有很多,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一种疗效肯定的保头治疗方法。现就股骨头坏死的保头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 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 d、0.5 mg/(kg?d)组(5.68±0.97) d、1 mg/(kg?d)组(9.13±1.17) d、2 mg/(kg?d) 组(9.61±2.38) 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 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骨不连动物模型的制做及骨不连接区组织BMP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检测骨缺损区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方法:选取纯种日本大耳白兔,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0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分别于4周,6周,8周后经大体标本观察、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和骨不连接区组织成分,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期骨缺损区组织内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X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断端硬化,髓腔封闭。同时该实验进一步确定了骨缺损区组织BMP-2成份在4周后仍存在于细胞间质内和新生软骨岛的软骨细胞内,含量较新鲜组织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BMP-2含量会进一步减少。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大体标本、影像、病理学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故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骨缺损区陈旧性组织内可成骨转化的细胞明显减少,但在新生骨区内仍可见少许细胞,BMP-2仍存在于细胞间质内和新生软骨岛的软骨细胞内,但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外源应用BMP-2,补充骨不连区局部促成骨的成分可有望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应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联合追踪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修复骨缺损的过程,并加以分析评价. 方法抽取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增殖,并与煅烧骨复合培养1周后,将其植入12 mm长桡骨缺损区,于术后4、8、12周采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进行形态学观察,之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组织工程骨植入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成骨并修复骨缺损,术后12周时,放射线和CT见骨折线完全消失,组织工程骨密度与正常桡骨相近,外形平整、曲线光滑,与正常桡骨完全融为一体;组织学上见成熟骨小梁规则排列,骨结构成熟,板层状皮质骨形成,支架组织松散,呈部分降解状. 结论联合应用放射线、CT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以及组织学检查是全程、系统、细致地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其修复骨缺损过程科学、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阅读大量骨组织工程的有关文献,分析细胞在体内的环境和细胞生长、诱导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细胞体内植入及组织工程骨的预制的实验结果和经验,做一骨组织工程骨髓基质细胞体内植入及体内微环境研究的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和Medline近10年相关骨组织工程的文章,检索词“bonemarrowstromalcell,cultureinvivo,bonetissueengi-neering,growthfactor,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中文数据库查找近10年相关骨组织工程的中文文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骨组织工程,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预制骨,体内培养,半透膜,微泵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骨组织工程细胞体内植入及体内环境的研究。②有关骨组织工程三大要素(生长因子,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的研究和最新进展。③有关体内运用半透膜和微泵的资料。排除标准:①文献中重复研究和综述文章。②骨组织工程之外的研究。③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中文文献210篇,英文文献120篇,另有英文摘要近百篇,符合标准的文章24篇。排除的文献多为重复研究或非骨组织工程研究和无体内环境的研究内容。资料综合:24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以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体内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证实三维培养环境、创造应力条件和运用生长因子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繁殖,体内植入预制骨量明显增多,用于修复骨缺损效果更明显。结论:目前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正逐步趋向于模拟体内细胞生长的环境,在基础的研究上有一些发展,并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体内微环境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们认识骨髓基质细胞的分化及扩增,制定有效的细胞培养方案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阅读大量骨组织工程的有关献,分析细胞在体内的环境和细胞生长、诱导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细胞体内植入及组织工程骨的预制的实验结果和经验,做一骨组织工程骨髓基质细胞体内植入及体内微环境研究的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和Medline近10年相关骨组织工程的章,检索词“bone marrow stromal cell,culture in vivo,bone tissue engineefing,growth factor”,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中数据库查找近10年相关骨组织工程的中献,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骨组织工程,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预制骨,体内培养,半透膜,微泵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骨组织工程细胞体内植入及体内环境的研究。②有关骨组织工程三大要素(生长因子,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的研究和最新进展。③有关体内运用半透膜和微泵的资料。排除标准:①献中重复研究和综述章。②骨组织工程之外的研究。③Meta分析类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中献210篇,英献120篇,另有英要近百篇,符合标准的章24篇。排除的献多为重复研究或非骨组织工程研究和无体内环境的研究内容。资料综合:24篇通过临床或动物实验,以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体内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证实三维培养环境、创造应力条件和运用生长因子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繁殖,体内植入预制骨量明显增多,用于修复骨缺损效果更明显。结论:目前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正逐步趋向于模拟体内细胞生长的环境,在基础的研究上有一些发展,并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体内微环境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们认识骨髓基质细胞的分化及扩增,制定有效的细胞培养方案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