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心血管介入手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介入术后D-二聚体(DD)变化及其起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892例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2,3天定量测定DD,对DD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1000μg/L)者则在第7,14天再监测DD。结果:①患者术后3天DD较术前明显升高(496.32±28.15μg/Lvs310.28±26.87μg/L,P<0.01);②各组患者术后1,2,3天DD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1天的增幅最大,术后3天的增幅较小;③有128例患者DD显著升高(≥1000μg/L),其中8例为持续性升高,第7,14天分别为3526.38±1045.45μg/L和3376.75±1015.31μg/L,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闭塞,5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肺栓塞。结论:心血管介入可导致患者血液中DD升高,多为一过性,持续性增高往往提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对介入术后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方法 892例行心血管介入的病人在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定量测定DD。结果 病人术后平均D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动态监测病人术后DD变化,有128例病人DD显著升高(≥1000mg/L),其中8例为持续性升高,且均发生了血栓事件。结论 心血管介入可导致病人血液中DD升高,多为一过性,持续性增高的病人往往提示血栓性疾病的并发症,术后动态监测DD变化,可能有助于筛选发生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对血液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是其并发症之一.D-二聚体(DD)作为反映血栓疾病的敏感指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公认.能否将DD作为RFCA术后栓塞事件的预测指标,以及如何根据DD的变化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是电生理医生值得关注的问题.笔总结了156例行RFCA的患术后DD的变化,初步探索了预防术后栓塞事件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间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
17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月门诊测量患者血压,随访12个月,计算每例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
张压(DBP)及其标准差、变异系数。随访结束后行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计算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
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e-mediated vasodilation,
NMD)及FMD/NMD,分别按FMD%及FMD/NMD分为内皮功能正常组和内皮功能下降组,比较基线特征及BPV情况。采用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按FMD/NMD分组显示内皮功能下降组的FMD%低于内皮功能正常
组,NMD%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均高于内皮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功能正常组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比
率高于内皮功能下降组(79.55%比63.9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BMI和血压水平之后,BPV与FMD/
NMD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FMD/NMD较FMD能更好的反应血管内皮功能,BPV升高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功
能不全。
  相似文献   
5.
曾碧媚  童玲  韩军丽 《河北医学》2012,18(8):1137-1138
目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通过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给予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低侵袭性、心血管疾病适用范围广、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备受临床医生和患者所认可[1].为适应PCI治疗,促进患者康复,以医院自身情况,建设一套PCI临床护理工作指南,使护理工作细节能够有序执行,从而保障患者预后安全,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