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23岁,“因头痛、头昏伴视物模糊、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2月余”由外院转入。外院MRI诊断“右侧大脑脚占位”。查体:一般情况好,眼底视乳头不清,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Ⅳ^+。MR示中脑和桥脑的右侧有一个直径4.0cm混杂信号占位。DSA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第二段(P2段)巨大动脉瘤。入院完成检查后在插管全麻下行右侧颞下开颅,术中将小脑幕游离缘切开,见动脉瘤巨大,瘤颈由第二段起始部一直延伸到中脑顶盖前方,瘤体大部分被小脑幕掩盖,载瘤动脉已变成动脉瘤颈的一部分,动脉瘤颈宽度超过2.0cm,无法夹闭,亦无法切除动脉瘤后行载瘤动脉重建或用多个Sugita窗式直角型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决定行动脉瘤孤立术。分别于P2段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远端、P3段起始端阻断大脑后动脉,切开瘤体,瘤壁厚,含大量机化血栓,瘤腔并不大,取出可以取出的血栓,使瘤体缩小,但部分瘤体与脑干粘连紧密无法完全分离、切除。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结果单病灶7例,多病灶1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7例,T细胞来源1例,平均生存时间18.4个月。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为术后病理确诊,孤立病灶可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加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命,而弥漫分布型不宜手术切除,可进行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技术。方法:对22例听神经瘤采用显微技术条件下神经内窥镜辅助、配合术中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技术,避免脑干不可逆性损伤,对患者面、听神及其血供经行解剖保留,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手术全切除率59,次全切4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7例(77.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14例(63.6),术后1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15例(68.2),仅3例患者术后2周保持听力。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鞘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配合神经内镜辅助及脑干诱发电位实时监测技术,能最大限度安全地全切肿瘤,保留面听神经解剖结构,并最大程度保留面听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结果 单病灶7例,多病灶1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7例,T细胞来源1例,平均生存时间18.4个月.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为术后病理确诊,孤立病灶可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加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命,而弥漫分布型不宜手术切除,可进行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前行高分辨率CT鞍区薄层扫描及MRI检查,充分了解蝶窦的气化程度、蝶窦分隔和鞍底隆突的解剖学特点。结果44例术中依靠蝶窦相关解剖标志,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2例出现偏差。肿瘤全切33例,大部分切除9例,部分切除3例,1例因海绵间窦出血终止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一过性尿崩症12例,予药物治疗3~7d后好转 脑脊液漏4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予腰大池置管引流后治愈,1例再次经蝶入路修补鞍底后治愈。46例平均随访8个月(3个月~2年),3例复发。结论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熟悉相关解剖标志,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部分巨大的垂体腺瘤向后上方浸袭第三脑室前部,向前推移视交叉致使视交叉前间隙(间隙1)狭小,以及部分病人先天前置视交叉的存在,术中很难通过视交叉和鞍结节之间显露肿瘤,加之肿瘤向鞍后,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7年至2003年6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27例,共31个动脉瘤,除一例M2段梭形动脉瘤行显微包裹手术外,其余全部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男7例,女20例,年龄7-73岁。全部病例均行头部CT扫描及术前双侧DSA检查。25例行头部核磁共振(MR)检查。全部病例共发现动脉瘤31个,其中颈内动脉C1段8例11个动脉瘤、颈内后交通动脉7例8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2段1例1个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8例8个动脉瘤。除1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外其余均为囊状动脉瘤。除1例因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例自发性CCF患者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手术过程、随访结果,并讨论其疗效。结果 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入路成功栓塞CCF,瘘口完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消失,完全治愈;另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开口入路成功栓塞CCF,术后造影评估:瘘口次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改善,院外行颈总动脉按压,随访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例均随访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经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途径,较易到达海绵窦内,海绵窦内栓塞为闭塞CCF瘘口的理想部位,Onyx 18胶能在海绵窦中形成良好弥散,结合弹簧圈的应用有利于瘘口的闭塞,减少危险吻合的发生率。海绵窦内栓塞空间较大,需要材料较多,费用昂贵,海绵窦瘘口处栓塞并结合术后颈总动脉按压同样能治愈部分单纯CCF病人。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硬膜下积液、硬膜外血肿传统的治疗方法系钻孔引流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这两种方法在操作上仍较复杂 ,需插管全麻 ,易发生心、脑血管及肺部并发症 ,或术后发生血肿复发、颅内积气、远隔部位血肿。为简化手术操作 ,减少并发症 ,自 1992年起 ,我们自行研制一种简便、实用的颅锥 ,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硬膜外血肿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我院 1992年 7月至 1999年住院病人 ,共 5 0例。其中男 4 6例 ,女 4例 ;年龄 11~ 83岁 ,平均(5 4 .2 4± 18.0 )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