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disorder,DCD)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以运动障碍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其临床特点,其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小儿发育、神经、康复以及心理医师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尚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旨在系统阐述DCD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在痉挛型偏瘫儿童中的信度,为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在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30例能理解简单指令的痉挛型偏瘫儿童参加本研究,由两位熟练掌握UEFT评分标准的作业治疗师同时进行UEFT评分,评分结果由不参与评价的作者最后进行汇总统计,患侧、健侧上肢均进行UEFT测试。把UEFT抓握、捏、放置、旋转、书写五个功能区分数以及试验总分共6部分分数单独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等级间相关系数(ICC)分别检验UEFT患侧、健侧上肢的评价者间信度(组间信度)。结果:UEFT在患侧和健侧上肢水平都有较高的评价者间信度(患侧上肢的ICC值=0.921—0.976;健侧上肢的ICC值=0.926—0.973),且95%可信区间集中(P<0.001)。结论:UEFT用于评定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上肢功能测试时具有较好的评价者间信度。同时,UEFT具有使用简便、实用、准确的优点,为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的诊断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中文版高肌张力评估工具(HAT)在脑性瘫痪儿童人群评估中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特征,为HAT在国内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33例4—13岁(男24例,女9例,平均月龄84.24±34.36)的脑性瘫痪儿童参加此项研究,使用校正Kappa(PABAK)测定HAT的重测信度、评价者间信度;以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33例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为效标确定HAT的效度。 结果:HAT在鉴别肢体高肌张力类型方面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PABAK=0.82—1),同时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PABAK=0.77—1);HAT与小儿神经专科医师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间具有极好的一致性(PABAK=0.81—1)。 结论:中文版HAT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诱发健康年轻人手部运动时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NMES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方法6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项研究,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17±3.43)岁,在NMES的作用下引出手部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电流的参数为:频率30 Hz,脉宽0.2 ms,双向方波,通电∶断电=2 s∶2 s,波升∶波降=1∶1,电流强度以受试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准。通过fMRI技术获得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统计参数图2(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出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 结果NMES诱发健康人的手部运动时,主要激活对侧及同侧运动皮质和躯体感觉皮质。 结论健康人NMES诱发手部运动可以引起大脑运动皮质及躯体感觉皮质的兴奋性改变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纠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步态的疗效。方法 78例以尖足步态为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均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前、治疗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对肌张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测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疗效显著,靳三针疗法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SCP)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年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价患儿的严重程度,应用有中国常模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154例1—12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并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性别、年龄、瘫痪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状况。结果:社会生活能力边缘以上(≥9分)的患儿占63%,幼儿期分别与学龄前期、学龄期比较,不同瘫痪类型、GMFCS组别比较,边缘以上的患儿数量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各项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瘫痪类型比较,社会生活能力中的独立生活、运动、作业和参加集体活动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CS组别间比较,社会生活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标准分与其年龄(r=-0.223,P=0.005)和GMFCS分级水平(r=-0.479,P=0.000)呈负相关。结论:脑瘫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相比,其差距却更加明显;活动受限程度越重的患儿,其社会生活能力表现越差,但在交往和自我管理领域方面的能力表现可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